APP下载

古代御术所体现的社会文明

2019-03-20王瑞华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车马

王瑞华

摘 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战争频繁,战争起源说也开始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可以考据,特别是考古发掘中大量车马器、兵器的出土,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资料。御术,是古代一项重要的技艺,是古代车战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战争和统治的需要,促进了御术的发展。车与马的结合,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古代精神文明和国家权力的统一。古代御术的应运而生,体现的也是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车马 御术 社会文明

车与马的结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飞跃,是精神文明和国家权力的统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车战成为当时最具规模的战争形式。

根据考古发现,夏代就已经出现了车子[1]。至商代,车子开始用于战争,战车在战争中的使用,是一项新的战斗力。文献记载,一乘战车应当有三人。《鲁颂閟宫》笺云:“‘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是也。”作战中,三人密切配合,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2]:“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公元前589年,晋君和齐军在今山东济南鞍之战中,晋军以郤克为主帅,郑丘缓为车右,解张御车。战斗中,郤克被利箭射中,仍击鼓指挥作战。车右郑丘缓除了挥戈拼杀外,遇到车受到阻拦,立刻跳下车推车。御手解张一开战就被箭射伤了手和肘。但斗志不衰,他用左手控制缰绳驱车,腾出右手帮助郤克击鼓指挥战斗,三人互相勉励,大败齐军。解张一开战就被射伤,可见御手在车战中的重要作用,解张受伤的情况下仍能单手操车,也可知其臂力之大,御术之纯熟,也可见御术在战斗中的关键作用。

在战争中冲锋陷阵,必须具有较高的驾车技术,即御术。御术是古代习武的一项重要科目,也是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之一。古代“六艺”之一“御”,御术,驾车之术。尤其是在商代后期进入车战阶段后,商代学校中开始出现了“御术”的教学。

御就是驾车的技术,学校把御列为一门课程,主要是教会学生掌握驾车的技术。学校进行“御”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包括五种技术,称为“五御”。根据《周礼·地官·保氏》郑玄注的解释,这五种驾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3]:

一、鸣和鸾,装在车辕前端横木上的铃称为鸾,装在车箱前面轼上的铃称为和。鸣和鸾是要求车辆启动时和在行进间同响铃声。如果马与车的动作不能协调,铃声就会紊乱。相反,经过长期训练,御手能使马车的行动配合起来,系在不同部位的车铃,才能发出节奏有序的声响,保持车平稳的前行。

二、逐水曲,水曲是指水势和水流方向。驾车经过河流地段,驭手能够掌握水流情况,顺着水势前进,既快又稳,迅速的摆脱困境。

三、过君表,君表就是设置障碍。驾车途中遇到障碍物,能够迅速通过。平时训练,多半在辕门设障,教学生驾驶。

四、舞交衢,练习战车行至四通八达的十字街头,能前后左右迅速的转弯,以适应战场上左突右冲的复杂环境。在形容这种练习时,犹如战车能在通衢大道上,做出各种舞姿,轻快的穿插而过。

五、逐禽左,驾战车进行田猎时,车的位置必须绕到猎物的左方,这是猎手射杀的最为方便角度。在战场上射手也是处于这个位置,才便于发挥威力。

御术的五项技巧,就是针对战争的需要,专门加强的针对性训练。根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御车之术已经很成熟了,出现了很多驾车的大师。《列子·汤问》记载了造父跟泰豆氏学习御车之术之事。[4]练习驾战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先要了解马匹的习性,通过对马的调教与训练,使马能明确御者的意向。另外,对于车辆的性能,也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车的作用。《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的故事[5]。故事对于驾车时,如何处理好车与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驾车时人在心理上的变化会对车技术的发挥的影响,阐述的十分透彻,驾车的关键是“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

御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娴熟,才能保证平稳驾车,在混战中左突右冲,游刃有余,在心理上才能处变不惊,从而保证战争的胜利。

一乘战车,即是一座活动的战斗堡垒,也是一个坚固的防护屏障。车上的武士,可以站在车厢上劈砍钩刺,又能凭借车厢保护自己。加之战马驰骋,速度极快,如果数百乘战车列成军队,向前冲锋,有决堤洪水般的威势,战车成为作战的主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车在古代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车只能成为统治阶级使用的稀缺的奢侈品。由于战车本身的作用以及其奢华稀缺性,战车其实是贵族作战的主要平台,战争的规模也不是太大。车战体现和强化了以血缘、功勋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因而御和射在当时就成为了贵族统治阶级的必修课程。御术应该是当时上层社会的一种技术,非普通人可以修习。御术,其实是出自统治阶级重视以及战争的需要而产生。

生活在欧亚草原地带的人群驯化了野马,而后又发明、改进了战车,并使二者结为一体,社会文明达到一个新的飞跃。我国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吸收了欧亚人民的这一成果,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改造,将车马用于战争。中国的战车从一开始就成为身份、地位和权威的象征,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行、祭祀、田猎等重大礼仪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6]祭祀和战争是国家利益及安危的保证,是中国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理解。“祀”就是一切祭祀自然和祖宗的活动;“戎”就是对内对外的战争。前者是信心之托,后者是武力保障。二者的功效都在于使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7]。

车与马的结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也是统治阶级权力的一个物化。社会文明的发展,战争和统治的需要,才促使了御术的产生并不断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的“校”、“序”、“庠”这类学校,即是教育机构,又是习武场所。尤其在西周时期的各类学校教育中,形成了以“六艺”即礼、乐、射、书、御、数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

作为“六艺”之一的御术,已是当时习武的一项重要科目,也是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五御”之术。御术的发展和臻熟,体现的也是一种社会发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1年3月第一版 790页

[3] 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第一卷》,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年8月第一版 101~102页

[4] 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第一卷》,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年8月第一版 101頁

[5] 徐永昌 《文物与体育》 东方出版社 15~16页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3月第一版 861页

[7] 郭物:《国之大事——中国古代的战车战马》,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车马
红批作文
乡居留句
浅析先秦兵车的几点问题
“驰”和“弛”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题小松
访友
郑州地区汉代交通工具浅析
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