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物新课程 品位新中考理念
2019-03-20任娅
任娅
摘 要: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课程观念、全新的教材观等。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关键词:初中生物 新课程 新中考 品味
一、首先学习生物新课程,品味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們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
二、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物理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五、学习新课程,我们与学生平等交流
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我相信平等交流与沟通能让我们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这一点作为当教师的我们很重要。教师所做的事除了教学外,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说,我们做的另一件事是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的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我们为他们播下了终生学习的种子!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意义和生活中的满足感。因为平等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走近我们,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我们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以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也就有了相互的理解,有了发自内心的宽容,我们的工作该有多么的顺畅!平等交流还让我们避免尴尬,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过错。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又能有多少正确率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绝无过错、百分之百的正确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面对学生的过错百般愤怒、万般怨恨呢?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允许他们犯错误吧!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这些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没有过错。学生出现过错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过错的学生算不上学生而是圣人,他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甚至于值得我们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