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皆过往档案续辉煌

2019-03-20冯小霓

档案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办报传播学院电子报

冯小霓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教学和新闻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一开始,我就把自编教材建立了档案,争取留作学校的资源。在此过程中,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新认识。

1 学校是优质档案的富矿

说“学校是优质档案的富矿”,是因为学校里有一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编写教书育人的教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用教学实践,年复一年地充实学校的档案。

西亚斯国际学院走过了艰辛的办学历程。所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新闻从业档案挖掘出来,融入教学。其实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教师需要借助档案资源,也是因为那些原本就是教师的资深同行,用自己的身教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离不开档案的支持。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积累,这些积累既是自己的“小档案”,又同样也是学校的公共资源——教案、教材、教育史。

2 教学实践中“档案微观意识”和充实公共档案的大局意识

实践教学面临着与新闻理论、新闻学通识等知识类课程如何定位和处理关系的问题,也面临着新闻学人才的培养中如何解决教改症结的问题。我查阅了许多老期刊,坚定了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关系”。

不少学生认为,所有知识类的课程,都像是餐桌上的“硬菜”,而实践教学则可能是开胃的甜品或调味料。改变这种看法,当然要求自己有过硬的教学内容和可行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调出了我入职记者时的笔记,这也是我职业档案的“自留地”,是从业多年的资源。新入职的记者往往难以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常常陷在书本里难以自拔。我把平时作业改成了办报,即班级为一个编辑部,班长和班干部是编委会成员,同学们分工轮流做编辑记者。区别于纸质报,大家把这样的报纸称为“电子报”。在电子报编辑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新闻制作单元,又都是一个新闻制作团队里的元素之一。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学生和记者、编辑的双重身份使他们增加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际上,“电子报”就是电脑写稿、编辑、组版,二校后,只用彩色打印机出3份纸样就可以了。一份存档,一份交给院里传阅,一份班级留存,办报成本低,院里也很支持。我基本上不修改,为的是让后人看清他们成长的足迹,确保档案的真实性。

这两年,办电子报成了一个教学模式,电子报也成了学生们手里最珍贵的学习档案。这些看似稚嫩的“报纸”,在新闻传播学院的档案中独树一帜,它不是考卷,却能接受历史对我们的教学质量进行验证,能给教育学家提供一些实践教学的案例,还能真实地记录新闻专业的学生变成准新闻人的路径和历程。

3 教学相长是档案积累的两个方面,它更真实地记录了教育史。

办报也给同学们增加了一些压力和动力。把办报作为平时作业,有时间限制,也有质量要求,还计为平时成绩。但是只需办一期,他们就尝到了办报的乐趣,尝到了有成就感的甜头。很快,学校里的新鲜事儿、好人好事、教育动态、休闲生活等都上了班级的“电子报”,以学生的视角记载校内诸如“国际文化节”、书院开张、图书馆落成等大事,形成了学校非正式的“民间档案”。他们书写了自己在实践教学中学新闻的历史,书写了作新闻传承人的历史,也开创了新闻传播学院把办报当作业的历史。

“做内容”的教学是任何时候都不可须臾放松的。我常常鼓励学生们给媒体发稿,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稿件、作品的制作能力。凡是有新闻、有媒体征文,我都鼓励学生们踊跃报道和参与。2016年,获知学生靖某赴博鳌作志愿者,我及时给她提出要求,做一个自己独特经历的“小档案”,把这个不平凡的经历和故事记录下来。她回来后,把她写的4000字的稿件浓缩到千字左右,发表在《大河报》上。这一发,成为我校学生在省级报纸发表文章的“零的突破”。报纸上她的文章留存在新闻传播学院的档案里,也成了我们的辅助教材,几乎每年我都会把这份小档案拿出来与新生们分享。2017年,新闻传播学院本、专科五名学生向省级报刊投稿,其中两名学生的作品全文发表,分别各占一个版,给同学们很大的震动。

2018年初,省级网媒大河网在全国高校举办全媒体新闻大赛,有许多省内外的名校参赛。在严格的评选中,我们学校获奖的有四位同学,学校获得了大丰收。其实,这也有我们自己积累的“小档案”的功劳。原来,同学们把老师的经验当成自己的“档案”。例如有的同学把我提示的“做内容要重切口和细节”牢牢记住,制作的视频以切口和细节取胜,而切口和细节又有许多来自他平时积累的“档案”。一个同学的作品《脱贫第一年,枣花更香甜》,获得大赛二等奖。又比如另一个同学在学习人物专访写作时,我曾指导她做学校的“外教系列”。她的作品收入了我的“教学档案”。这次我指导她以其中一个文本为基础,加上新的采访拉近时间距离,把外教的中国故事和西亚斯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获得了三等奖。

岁月是一台精准的计算器,它分毫不差地记录着同学们的付出和努力,同时也测算着个人的分量和价值。这就是我们为岁月、为历史书写档案的写照。同样,档案亦是靠我们的奋斗而书就的历史。在西亚斯,我为未来的档案写下的是一个园丁的努力和梦想,而同学们书写的则是准新闻人的传承和远方。这些,同样美好,同样珍贵,因为它被岁月记载,被岁月永存。

(作者單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来稿日期:2018-12-20)

猜你喜欢

办报传播学院电子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电子报的评价与利用
新闻与传播学院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