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洁:我们不能做无感的人
2019-03-20王雅静
王雅静
關于“演员”这个职业
李光洁的微博认证是“演员”,只有这一个标签。他说:“当一名演员,就一定要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价值”这个词是这次采访中被提及的高频词汇,他把每一部作品都看作是一种“输出”,既然有输出,就要有“输入”。而这些输入都是凭借李光洁对于“人”的观察和刨根问底的思考。
李光洁是中央戏剧学院99级的毕业生,在当年的毕业话剧《青春禁忌游戏》中担当男一号,这部话剧也是中国第一个走向市场的学生毕业作。对于一个20岁出头的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的一部话剧大戏无疑是四处碰壁的,但正是这部话剧,让一个正准备进入演艺事业的李光洁深刻体会到“表演是什么”。“演员就是在不断观察‘人,要想明白他为什么要说这句台词,我是他的时候,我也会这样说吗?”随后,他接演的很多部作品在他的演艺生涯中都是里程碑式,并且在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同时代、不同角色性格,每一个在剧本中的人都成为一个不同的“李光洁”。
“比起大家都喜欢李光洁这个人,我更希望大家可以记住我的角色,我宁愿大家不记得我的名字。在众多角色中,离我的生活越远的角色,我使的劲儿更大,平复期会长一些,离我越近的(角色)就会短一些。”
在接《团圆饭》这部剧之前,李光洁从来没有花费过两年之久的时间去抽离剧中角色。我问他两年都做了什么事情,他回答得从容简单,脸上是一种毫无任何情绪掺杂的表情。“前一年,就在家里晃荡,偶尔约朋友,后一年演了一部话剧。”后来他回想发现,专注可能是割裂困顿束缚的那把尖刀。
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累计票房已过45亿,成为年初现象级的科幻电影,这也让更多人认识了救援队王磊的扮演者李光洁。两年前,那时的李光洁已经成功塑造了很多角色,因为一张《林海雪原》的剧照被《流浪地球》导演郭帆选中,李光洁没有想过,两年后,这部电影即将成为开年档的黑马,并带动国内科幻电影的热潮。
与社会上的狂热反应相反,李光洁没有被这部电影的热潮吞噬,他依然有条不紊地工作、生活。“其实,除了舞台剧之外,观众和演员的时间是永远没有办法同步,这挺矛盾的。在大家都在讨论《流浪地球》的时候,那已经是我两年前就拍摄结束的一部作品了。”
“你没有感觉到自己被更多人喜欢了吗?”
“被大家喜欢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我更希望大家可以从我的作品中看到价值。因为我是一个演员,并且我从内心感激这个职业,真的感激。”
对于生活的态度——
除了演员这个身份外,李光洁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一个潜水发烧友,还是一个十分想要学会某种乐器的跨界歌手。
摄影这个爱好很容易被满足,潜水就不一定了。“本来我现在应该在海底,感受海底的深邃和神秘,以及那种极度安静的舒适感。”这次的工作是临时安排,李光洁不得不推迟了原本的潜水计划。
“上次潜水是在什么时候?”
“三年前了,在巴哈马和墨西哥地段的海域。”他耸耸肩,挺遗憾的。
聊到旅行,李光洁明显变得松弛了。他改变了正襟危坐的姿势,靠在椅子背上。春节期间旅行,李光洁参加了春晚节目的录制,顺便去看了井冈山,“我们去看印在人民币背面的山,叫笔架山,有一种课本突然展现在你面前的这种感受。”
“你有没有一种很理想的生活状态?”
“其实,年轻的时候总去探讨理想的状态,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之后,你会发现理想生活这种事情根本实现不了,慢慢就会思考自己要怎么平复状态,才可以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变化时刻,让自己能够欣然接受。”
无论选择哪一种活法都没有错和对,这都是自我的一种选择。大多数人都觉得演员这个职业需要十分敏感,将个人所有的毛孔都打开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一个角色。但李光洁却说:“我原来曾经认为演员需要更敏感一些,后来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很敏感,只是大家对某一个事情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有时候我不愿意去做比较,我觉得要让生活的触角更宽广,不止是看一条路,是不是可以放更宽一些,去接受很多东西。”
与李光洁的对话挺让人感动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的真诚,一种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你的态度。在他看来,这种诉说自身价值观的过程有点像洗脑,都是在时间的积淀中慢慢被埋没,又要花费好大力气突破的一种领悟。正因为如此,当他说出“活着的意义”这样大的话题时,就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常常在想。可能就是你可以更深刻地去感受这个世界,辛苦是一种感受,开心也是,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去忽略这一部分。”
“人生在世,很多东西都不必有。”这是艺术家杜尚的观点,也像是李光洁说出的话。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李光洁
“人都是在活自己”
Q如果10分是满分,您对自己在《流浪地球》中的表现打几分?
A 9分,我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刻意的原因,留1分鼓励,留有(进步的)余地。
Q《流浪地球》是中国拍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很多人说中国拍不出硬科幻,遭到很多质疑。但是也有一些人在前期就很信任这部片子,比如这次的合作方MOTI魔笛,就在拍摄前和影片签署了战略合作,也推出了联名合作款,吴京也从客串到投资这部电影。对您来说,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加入《流浪地球》的呢?
A我是被导演感动了。第一,因为他在2014年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是真的值得人尊重的。第二,无论这部电影的票房有多少,第二年都会被超越。所以,票房绝对不是我衡量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我参与一个中国科幻类型电影的制作,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笔,这可能是我个人比较在意的刷存在感的方式。
Q可能今天我们看到这个成绩都觉得顺理成章,但是在2014年做这个决定还是需要勇气的。MOTI的负责人说他们是“大刘粉”,而且曾经在2016年主办过刘慈欣和美国科幻大师的历史性对谈,所以对这个片子特别执着,不管结果怎么样,反正要参与。
A对,参与的时候是意料不到会这么成功的。
Q您本身是科幻迷吗?您喜欢什么科幻书籍、电影?
A我算是一个科幻迷,但不是特别资深的那种,我觉得男生大部分对这个都感兴趣。我第一个接触的科普读物是一本杂志,叫《奥秘》,第一部看的科幻电影应该是小时候,看过的《霹雳贝贝》。
Q电影、电视剧以及话剧这三种表演形式对于您个人来讲,会比较偏爱哪一种类型?
A对于表演本身来说,我可能是更喜欢舞台,话剧是纯粹属于表演的艺术。大家对每种艺术形式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Q每演完一部戏后,会通过微博或者其他途径关注大众对于这部戏的评价吗?会询问身边人的看法吗?您怎么看待大家的评价?
A一开始会去看,但慢慢越来越不会看了。年龄越大就知道自己越在意的是什么。现在对于我的人生阶段,我更在意的是,在拍摄这部戏的过程中,我有没有尽心尽力,有没有留有遗憾,这部戏拍完、演完、剪完之后,在已经播出的阶段关注这些(评价)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每个戏都是全新的,合作的演员不一样,角色不一样,剧本不一样,年代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是你在剧组里面几个月对于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
李光洁
1981年4月23日出生,中国内地男演员。2001年被导演张黎选中让其饰演《走向共和》中的光绪皇帝而出道。2007年出演了第一部电影《立春》在剧中饰演黄四宝。2009年凭借在《杜拉拉升职记》中饰演王伟而被观众所熟知,并凭借此角色获得多个奖项。2011年首次指导微电影的《幸福速遞》获得2011年度“触电”竞赛单元最佳剧情短片奖。2012年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在剧中饰演老三并在第二届乐视影视盛典上获“电视剧飞跃进步演员”奖。随后主演的都市轻喜剧《酷爸俏妈》,剧中饰演老板酷爸孙大雷;凭借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年度最佳男演员奖;参演电影《铁木真传说》;主演电影《使徒行者》;参加北京卫视明星真人秀《跨界歌王》的比赛,获得最具突破奖等。2019年1月20日,获得2018-2019中国文娱金数据发布盛典年度优秀专业口碑演员奖。同年,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饰演救援队长王磊一角。
Q近期,最想要去尝试什么类型的片子?
A我从小就没有渴望必须要拍哪个角色类型,主要也是看剧本是否能打动你,团队是否是你愿意合作的,这个更重要的。
Q现在网络上有人拿75—85年代的演员与流量小生作比较,所以,您是怎么看待现在所谓的“流量”演员?
A首先,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做这个比较,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我也不喜欢去做各种比较。因为,在某个人的年龄阶段以及他的阅历,他的所有呈现都是很正常的。谁都是在年轻的时候这样过来的。然后,我想说,“责任”这两个字被很多行业慢慢淡忘,前几年资本大量进入这个行业,然后产生资本积累,大家就会推出很多不同的产品,也是这个时代的现状和一个文化现象,以及大众的一个审美现象。我相信,每一位演员都是在认认真真去面对每一个通告的。所以说,不能做这个比较。
Q虽然您很不喜欢比较,但我觉得,您是那种会跟过往的自己不断比较的人。
A对,我会跟自己去比。比如今天跟你聊完,我会去想,去年自己在采访的时候跟人聊的是什么,在十年前我会怎么跟人聊。这几年的生活有哪些进步,有哪些不如以前,这是我会去思考的。这个世界没有“完美”这个词儿,所谓的“完美”都是美好的臆想,其实就是我们怎么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想到这些之后,很多比较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了解这些的同时也是一种探索自己的过程,人都是在活自己。
Q那您希望过怎样的生活或是有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
A过有意义的生活,同时有所得。当然别人也可以说,因为你温饱不愁,你才能去追求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我觉得,不止是这样。我走过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生活条件不好,但他们的精神世界特别富足的人。
我们下意识习惯于先解决温饱问题再去想这些事,但是这两件事情是可以并驾齐驱的,我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同时,我是否可以做一个满足精神世界的人。我们不能去做一个无感的人。
Q近期有很多电影上映,是否可以分享一下您近期比较喜欢的电影或者书籍?
A我想推荐的一部电影就是《罗马》,一部得了奥斯卡奖的电影。书籍就是《海胆》,一本最近看的书。
Q这本书是一位记者写的吧?
A是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书里面有很多不同人物的专访。但其实,同行挺不愿意看别人怎么写我们的。起初我觉得文章都差不多,他们会从网上搜集一些资料,然后例行公事地问一些而已。但我看很多朋友都在推荐这本书,我就很好奇,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子的书,我看完就放不下了,我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采访方式,还有另外一种采访记者。里面的文章特别容易让你接受不同的生活,不同人的内心世界。每年宣传期的时候,我都在接受采访,但我一直是不太懂得如何被采访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知道要怎么去感受对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