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019-03-20贲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

贲越

【摘要】目的 经皮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开放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较长,但术后3dVAS评分、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02

经皮椎间孔镜是新型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微创治疗方法。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在处理侧隐窝、椎间孔狭窄、术后复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优势。为分析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对40例患者分组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作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35~62岁,平均(51.02±2.31)岁,L4/5 7例,L5/S1 13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5~61岁,平均(51.17±2.54)岁,L4/5 8例,L5/S1 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椎间盘炎性病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严重脏器疾病者。

1.2 方法

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常规消毒铺巾,采用1%利多卡因,顺着穿刺途径,逐层浸润麻醉,直至关节突出部位。使用18G穿侧针,在X线透视下穿刺至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出前下缘,采用22G穿刺针在相同位置,置入目标间盘中后处,注入造影剂,观察其在椎间盘内的分布情况。将22G穿刺针拔出,置入导丝,沿导丝做0.8 cm切口,扩张后,置入7.5 mm斜面套管,在X线透视下确定套关口位置正确。扩张过程中,如遇到阻碍,使用环钻将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骨质进行磨除,扩大椎间孔。将连接好的椎间孔镜置入套管中,使用3000 mL生理盐水进行连续冲洗,直视下,使用不同型号的髓核钳,将突入椎管内的髓核组织摘除。将剩余椎间盘髓核皱缩成形,修整破裂纤维环,止血。对神经根与和硬膜囊进行探查,无异常情况,且术野无活动性出血,同时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结束手术。退出椎间孔镜,缝合1针,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行开放手术治疗,手术医师与观察组为同组,术后给予相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分值0~10分,分数越低,疼痛感越轻。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78.04±4.67)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1.56±8.21)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8,P=0.002)。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8.59±2.34)mL,对照组为(29.64±2.64)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08,P=0.000)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前VAS评分为(4.26±1.63)分,对照组为(4.51±2.34)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92,P=0.349);观察组术后3天VAS评分为(2.26±1.35)分,对照组为(3.15±1.66)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0,P=0.035)。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发生因素是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在长期外力影响下,反复对腰椎间盘造成轻微损害,导致退变程度加重。91%患者会出现腰痛,主要是由于髓核刺激到纤维环外层与纵韧带,经过窦椎神经,而产生的疼痛感,部分患者会伴有臀部疼痛[2]。其次绝大部分患者会伴有坐骨神经通,在腹压增高的时候,疼痛可加剧。临床治疗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是通过改变椎间盘组织位与受压迫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减轻压迫,消除炎症,缓解症状。在患者疾病史超过3个月后,同时保守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疼痛较强者,即可进行手术治疗[3]。

经皮椎间孔镜属于微创手术,在内窥镜直视下能够清晰看到病灶,手术创伤小,出血小,术后缝合仅需1针,在同类手术中,是对患者创伤最小、效果最好的微创疗法。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术后3天VAS评分、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经皮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症状。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五洲,曹 奇,杨铁军,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33-635.

[2] 许天明,倪 斌,王 魁,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2016,37(3):186-190.

[3] 王 翀,田 征,梁青福,等.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32-36.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
疼痛不简单
“陈伤”为何疼痛复发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整脊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疼痛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