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要敢于写出生活的“不完美”
2019-03-20陈捷
陈捷
何为真实?是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白璧也会有微瑕,这才是生活的真实。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杰出作品《老妓女》,残酷地再现了老迈的妓女丑陋的身体与在衰老和贫病中等待死神降临的情形。艺术家将这名老妓女的灵魂和肉体,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不仅无歧视之意,反而让人思考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毕竟,这就是生命的真相。這种“不完美”,不正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艺术的完美吗?
写人记事记叙文的写作亦是如此。文章不仅要表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也要敢于写出生活的不完美。表现生活的全貌,显露生活的真相,总比一味风花雪月、锦上添花要深刻得多,因为这样的生活,才是全面而立体的,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而从语文核心素养上来讲,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避免学生习惯于单一的线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全面的理性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怎样去发现?
1.敢于挖出“小我”。
人都有美化自我的本能与欲望,上自古代帝王,下自平民百姓,莫不如此。但真实的生活却不是这样的。那些敢于表现生活的不完美,坦承暴露并挖出隐藏在皮囊深处的“肮脏”灵魂的人,更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世界文学史上不乏其人,如写出《忏悔录》的法国大作家卢梭。而鲁迅的名篇《一件小事》写的就是身为知识分子的“我”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车夫对待倒地的老妇人的态度,一个认定“伊”是讹诈,一个是真诚帮助,这种对比,把贫贱车夫的高尚灵魂与体面皮囊下渺小的“我”的灵魂揭示了出来,给予人深刻的思考。大家非常熟悉的巴金的《小狗包弟》也敢于将自私怯懦的“小我”解剖出来。
2.敢于写出他(她)的“缺点”。
记叙文不仅要大胆写出“小我”,也要敢于写出笔下的其他人物的“缺点”。朱自清的《背影》缘何打动人?不仅在于作家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更在于作家并没有刻意去美化其父,而是真实地写出了一个渐入老境的颓唐父亲形象。这是由什么而造成的?因为时局的动荡,生活的颠沛,家道的衰落,他长年为生计奔波,身体每况愈下……因为真实,所以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灵。还有有待学生升格的作文《求佛》(附后),也写出了这样一个有“缺点”的母亲:一个常年操劳持家,对子女要求严厉,又带着迷信色彩的农村妇女形象,符合生活的真实。这个母亲虽然不完美,但依然感人。
3.善于发现“逆境”生活中的“劣势”与“弱势”。
境,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常常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而对生活幸福、阅历浅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没有那么关注社会环境,其实后者,才是对人物性格与主题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生活的“逆境”除了自我的“不利”的成长环境,还有那些不被关注的底层群体的生存状况,所以称之为“逆境”生活中的“劣势”与“弱势”。这当中,我们要注意关注从个体到群体,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存在。
日本作家栗本原的《一碗阳春面》就是这样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章的背景是“二战”后千疮百孔的日本,在每年的大年夜,“母亲与两个儿子”都要在面馆即将打烊之时,点一碗阳春面,而好心的老板夫妇总在暗中加量鼓励他们,最终他们一家顽强地走出了困境。镜头聚焦这样一个在贫苦中顽强生存的三口之家,正是“二战”后日本底层群体无数家庭的缩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作者在写生活艰难的同时也写出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因此感动了无数人。这种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些年,由于高考作文文体放宽,优秀的记叙文不断涌现,例如2008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他们》(节选):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当年的这位考生,善于发现并关注到“逆境”生活中的“劣势”与“弱势”群体,并将目光投注到农民工子弟身上,再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境遇,于是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二、如何去呈现?
1.基于生活的真实。
敢于写出生活的不完美,并不是刻意地以“丑”为美,不是要你把自己变成缺胳膊少腿的假“残疾”,以博取别人的同情,而是写出人物性格、心理、思想中的不足与缺点,写出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基于生活的真实是一个基本点,如果为了体现“不完美”而去生拉硬套,反而适得其反。
2.人物的闪光点应大于缺点。
所有的作品都应该是引人向善的,是引导人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去努力的。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即使人物有缺点与缺陷,但这些瑕疵依然无法掩盖其身上的闪光点。因此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挖掘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是我们写作的追求。一味表现其阴暗,就会将人物变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那不是我们篇幅如此短小的记叙文所能驾驭的,那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责任了。
3.把握规律,写出抑扬,写出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上,要避免平铺直叙,写流水账。如何写出波澜?有很多构思技巧,但一般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无论是“我”还是故事情节本身,至少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过程:由不理解至理解,由误会(矛盾)冲突至消除,由疑团产生至消解的过程……上面所提的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是采用了这样的写法。这些规律,看似简单,却常被人忽略,殊不知简单,却往往是通向目标的捷径。
4.似贬实褒,寓褒于贬,凸显闪光点。
有时世俗眼中的缺点与不足,恰恰是人物身上的可贵之处。最典型的当属《红楼梦》中的《西江月》,这两首批宝玉的词,从字面上看,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但实质上这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贾宝玉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但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贾宝玉与那些封建社会的蠹虫相比,却是一个天性善良的人,词中句句都是反话。
高考优秀范文《我来自陈旧的你》中的父亲,在世俗人眼中是一个过于老实本分的“傻瓜”,但却得到了女儿的理解与支持,并决定要将这种来自父亲身上的美德传承下去。这采用的就是典型的寓褒于贬的写法。
5.特别注意细节描写与结尾的议论提升。
刻画人物有多种手法,但最主要的还是细节描写。无细节,人物形象不生动,缺乏立体与丰满;如果缺乏细节泛泛而谈,人物就是平面而单一的,读之印象不深,品之淡而无味。
如果说细节描写让文章由枯燥走向生动,那么议论提升,就可以让文章由肤浅走向深刻。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议论的表达方式。除了在叙述描写中适当穿插议论抒情,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点题升华尤其重要,因为我们不能只画龙不点睛。学生升格作文《求佛》中所抓的细节,母亲为了“我”而叩的那三个响头,也重重地撞击着读者的心,语言平实却让人动容。但原文没有结尾三段,虽真实感人但缺乏点睛之笔。学生升格加了议论之后,文章的意义、人物的形象与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突显。
【学生升格作文】
求 佛
今年,我16岁,而她已经51岁了。是的,所谓的她不是别人,她是我的母亲。
和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我从小就被严格要求,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稍有差错,都少不了她的训斥甚至“鞭刑”。所以,我很不喜欢她,甚至有那么一丝丝的讨厌。只是后来,我明白了。
喜欢和讨厌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初三上学年很快便过去了,春节说来就来。正月初七,天气出奇的晴。一大早便看见她在忙里忙外,不过我也习惯了,就没搭理她。“待会儿和我一起去庙里祈福,快收拾收拾。”她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说着话也不忘停下手里的活。“我不想去!”我果斷地拒绝了她。“由不得你!必须去!”她也坚决地回答我。好吧,最后我还是乖乖地坐上她的摩托车后座去了。随后便是一路的沉默。
8分钟过去后,我们终于到了。停好车,我们前脚刚迈进庙里,“哎呀,我忘了买香纸了,你等我,我这就去买”。她不好意思地把手中的水果、酒之类的祭品递过来,示意我先拎着。我白了她一眼,真的是老了!拜佛最重要的东西都能忘,当然东西还是要拎的,然后我就提着东西眼巴巴地看着她离去又回来,呼呼地喘气。
跟着她走进庙里,一个老人家迎了过来。“你来了?跟我来吧。”老爷爷带我们穿过正殿来到侧殿,指着一个类似佛一样的雕像说,“这便是文昌老爷!”我嗤之以鼻。而她又忙了起来,又是燃香又是烧纸的,嘴里还不停念叨着:“今天,我带小女过来了,小女六月就要中考了,您一定要保佑她,保佑她考上重点高中,要是她真考上了,我会过来答谢你的……”站在一旁的我,听了以后,沉默着……
当一切都办妥之后,该抽签了,一次,两次,三次,都是下下签。那位老人按捺不住了,对她说:“你得跪下去才行。”只见她“扑通”一声便跪了下去。第一次,下下签,叩一个头;叩两个头,叩三个头!还是抽不到上上签……看着她那副虔诚的样子,固执如我,只好抬起头,不让眼泪往下掉。忽然,她停住了,转头看向我:“你也跪下来。”这次我乖乖听话了。跪下后,抽签,是上上签。她笑了,脸上的皱纹跟着一动一动。从那一刻开始,我告诉自己,我必须上重点高中,我不能让她失望,我不能辜负她那颗虔诚的心!
于是,最后,我便真的来到了重点高中的校园。(完)
(升格段——)
后来那个叩头的场景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她是如此倔强,却会为了我而低头。我固执依然,但懂得了什么时候要低下头。
她是一位农村妇女,没读过多少书,不知道升学不是求神明保佑就行了的;她也不漂亮,外表干枯而蜡黄;她更不温柔,有时还会简单粗暴地骂人……但她爱生活,爱这个家,她日夜操劳,顽强地活着。即使自己没有文化,却也知道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爱这个有香火气的女子,是她给予我前行的勇气。
是的,她就是我的母亲,也许也是你的母亲,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