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专利转化的“肠梗阻”
2019-03-20李长安
李长安
近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屡创新高。根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披露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增长9.1%,达到53345件,跃居世界第二。同时,中国华为公司去年提交了5405项专利申请,创下了由一家公司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的纪录。排名第一的美国申请数量则下降0.9%,累计56142件。照此速度,中国将在最近的两年之内就能超越美国。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而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据测算,2018年,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超过58.5%,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提高到世界第17位。特别值得可喜的是,在新一轮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中,中国企业后来居上,成为全球科技的“领头羊”。
但客观地说,中国虽是专利申请量的大国,但离“专利强国”“科技强国”仍有不小的距离。一方面,我国的专利申请在高质量、高价值专利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在维持10年以上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上来看,中国仍在29个技术领域中数量少于国外,这说明在高价值核心专利上仍有很大不足,这也是我国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还存在不足。在中国申请的所有专利中,绝大部分为国内专利申请,而国际专利的申请数量占比较少。这意味着,绝大部分中国专利在国际上无法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虽然庞大,但在专利转化和实际应用方面却存在着许多的“肠梗阻”。以高校为例,目前欧美日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在30%以上,而我国高校虽然拥有大量专利,但其平均转化率不足10%。此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创新的主体地位仍未完全确立起来,而且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存在企业保密顾忌较多、奖励机制不够明晰、市场推广形式单一等问题。
因此,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连创新高固然是好事,但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应将不断强化专利质量、大力提高专利的市场转化率作为重中之重。强化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创新政策以激励科研人员技术转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同时降低企业应用专利技术的门槛,鼓励更多企业走技术发展的道路。只有如此,从专利到市场的“肠梗阻”才能得到畅通,到2020年全面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