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虚假新闻的起因及影响探析
2019-03-20马燕
马 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1620)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层出不穷,多种形式的网络媒体竞争愈演愈烈,让信息有了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和渠道,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广泛参与新闻传受、表达言论和引导舆论的空间,给虚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也提供了条件。
一、虚假新闻的起因
(一)人人都是新闻制造者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权利发言,每时每地都有机会发布新闻。尤其只有新闻发生第一现场的亲历者才能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记录下来并进行发布,人们也可以进行转发,但是由于网民专业水平且媒介素养不高,生产的新闻在信源、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上容易出现捏造和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相关网络平台管理者“把关”环节不严格的情况下,就会易导致虚假新闻的蔓延,使虚假新闻通过传播得到放大。
(二)为“利”成为标题党
在当下各类媒体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很多网络媒体对“热文” “爆文”的界定和传播,完全依据网页的点击率、阅读量、关注度等这些指标,这些指标上去,网络媒体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与其合作的相关商业收益也会快速提升。部分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放弃了职业操守,在利益的驱使下,去投“机”取“巧”,去走“捷”径,在标题上大做文章,却与作品内容的关联度不大;有的甚至更为夸张,大胆窃取他人的成果,断章取义,冠以离谱的题目就堂而皇之地发布,进而让虚假信息大肆传播、扩散。
(三)盲目追求“速食化”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背景下,抢占“第一手消息”成为有些网络新闻媒体在竞争中取胜的制胜法宝,而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却缺乏对新闻稿所涉事实的反复核实和多源求证,甚至基于传闻就刊播新闻,从而提升自家招牌的“认知度”。甚至有的媒体将文章字数大量删减,只留短小简悍的新闻信息,仿佛长篇大论的文章很难有人耐心看完,比如一条微博的字数仅限于140个字,一篇微信文章为保证阅读效果也限于千字以内。因此,新闻信息传播与接收越来越倾向于“速食化”,作者想要快速地把最“抓人眼球”的字眼提炼出来,就不得不舍弃一些次级重要的内容,遗漏需要核实真实信息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了新闻信息的不完整。
(四)虚假信息更易符合受众的期待
“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平凡的休闲娱乐方式,尤其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广大网民对所有新鲜的事都会抱着一种看好戏的心态去对待,所以有时虚假的新闻或是谣言,比真实的信息更符合受众的期待心理,正所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世界”。离奇的犯罪事件、屌丝坎坷不平的创业成功路、明星家庭的狗血剧情等故事内容更容易收获大量网民的关注度,部分网络媒体正是基于这种网民对不同信息接受心理上的偏差,容易产出符合读者喜爱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更大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真实而可靠的信息,如权威媒体的采访,必然是经过记者深入现场、多方了解、反复核实后产生的结果,无论媒体机构还是个人,都有一定的成本付出。但是虚假信息和谣言本来就是随机、随意,须臾可就的结果,所以传播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虚假新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它给社会民众带来的积极影响数不胜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崛起的过程中,带给社会民众的负面影响也数不胜数,比如在相关监管与治理没有同步跟进的前提下,一些领导者利用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与低门槛准入的事实,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让虚假新闻大量扩散,肆意传播违法与不实信息,不断损害人民与国家的利益,损害政府和媒体的形象,扰乱社会秩序、引导错误的社会舆论。
(一)损害当事人名誉
虚假新闻损害当事人名誉的例子我们已经屡见不鲜,其给个人和集体的恶劣影响也越来越深,虚假新闻的传播轻则导致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重则还会达到刑法的立案标准,构成“诽谤罪”,甚至有的还会导致受害当事人不堪网络暴力而结束生命。比如韩国著名演员崔真实被网络媒体诬告放高利贷给好友安在焕,且逼他死亡,最终崔真实不堪网络暴力,于2008年自杀身亡。
还有,著名央视主持人李咏赴美治病却“被移民”,知名演员洪金宝经常“被死亡”,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司机被造谣是“女司机逆行”……这些虚假新闻不仅误导群众,还会给新闻当事人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虚假新闻一旦发布并传播,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效应就很难一时消退,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损害媒体形象
虚假新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公众对特定人物、机构以及事件的价值与事实判断,直接影响媒体公信力的高低,而媒体公信力可以衡量媒体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所以一旦有媒体涉嫌发布传播虚假新闻,它被社会公众一直以来所信赖的品质和形象也会遭受损害。2018年12月20日,环球时报报道一家创刊70多年的德国知名媒体明镜周刊造假的丑闻,造假者是一位曾多次获奖的明星记者,他在七年来,造假至少14篇新闻报道。在德国,明镜周刊一直是严肃新闻的主要典范,曾经备受尊崇,然而虚假新闻事件的发生,对周刊的声誉和形象构成了史无前例的沉重打击,使杂志社陷入了7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信誉危机。
(三)扰乱社会秩序
在网络环境中,匿名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性,人们往往很难辨别真伪,所以虚假新闻容易以此特性造成公众对新闻来源产生怀疑,对媒体产生怀疑,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与不信任,人对企业、政府的质疑与不信任,严重时还会爆发社会性的不信任危机,比如2018年10月,英国由于“脱欧”过程中受到网络虚假新闻的干扰,67万英国公民进行大规模的游行活动,反抗全民公投的结果,要求再次进行第二次公投,这件事严重扰乱了伦敦当地的社会秩序。
如果在某些突发事件中,消息中涉及的内容关乎公众的利益、生命安全等严重问题,公众的思考判断能力就会下降,造成了公众的心理恐慌,进而产生一定的行为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生命安全。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辐射致海水污染,海盐受到污染,我国的网络媒体就发布我国食盐资源也受到污染的虚假信息,致使我国民众疯狂抢盐,一度引起社会恐慌。
(四)引导负面的社会舆论
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是积极正面的,媒体生产正面的宣传,那么这个社会的本质也是健康向上的;如果媒体总是让社会丑恶现象充斥版面、荧屏、网页,将恶性事件或灾难事故以“点”代“面”,不客观、不理智、不根据事实依据的夸大传播,那么其负面影响也会扩大到整个社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但没有背离新闻的客观性,也是新闻舆论工作与社会主流、社会本质相契合的体现。
买热搜这样的灰色产业,在各大平台处在此消彼长的状态,影响了大多公众的舆论。正如新京报所说∶“先控制你所关注的话题,霸占你的屏幕,继而改变你的思维。”如此下去,民众被负面的社会舆论所包围,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判断,易导致雪球效应的发生。所以,社会需要各方媒体中肯而真实的报道,真实的新闻能够形成奋发向上的正面舆论,人民也需要正能量,需要和谐稳定的家园。
三、结束语
如今,虚假新闻已经成为全球的公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并行动,强化措施打击虚假新闻,保障真实信息在社会上的传播。我国也采取多项措施打击虚假新闻,比如成立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推荐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使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手册》,加强对网站新闻信息来源的管理,加强对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等管理等等。
打击和防范虚假新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仅需要国家新闻监管机构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网民的支持,每一个公民都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学会正确识别虚假新闻,做到不传播、不造谣,共同净化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