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法制节目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以央视《撒贝宁时间》为例
2019-03-20鲍恩
鲍 恩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广东 广州 510641)
一、引言
情景再现也称情景模拟、场景再现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说,任何非现场记录的创作技法都是在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真实再现。而从狭义上来讲,情景再现作为纪实类作品的一种创作技法,指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搬演等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种创作技法。①情景再现最早见于纪录电影领域,电视诞生后,这一创作手法被引进了电视节目创作。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电视栏目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电视法制栏目需要借助法律案例讲法普法,宣扬法律威严,但节目采用的基本是已经结案的案件,很难再获得现场的影像资料,这时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就十分必要。以探案推理为主的法制栏目《撒贝宁时间》,无论是案发过程的复原、案件的调查取证,还是对案件的推理假设,都需要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展现,情景再现在节目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节目的观赏效果。
二、情景再现对电视法制节目创作的作用
(一)提升节目的完整性,增强真实感
《撒贝宁时间》中播出的案例,都是已经发生,有了结果和定论的事件,加上案件本身的突发性,警方破案的隐蔽性等,难以获得第一现场的视频资料。为了展示相对完整的案件过程,只能借助情景再现手法来实现。真实是通过过程来实现,而过程又是真实存在的基础。②通过对案件过程以及细节的再现,节目的真实性大大增强。在《飘忽的凶手》这期节目中,警方对浴室展开调查的部分就缺少当时的现场资料,而这又是整个节目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借助情景再现手法,通过对两次实验过程、警方实地走访等进行模拟,整个节目更加自然、完整,真实性也得到了增强,而且受众从所展示的案例中还能意识到要加强安全防范。
(二)增强节目的故事化色彩和可视性
情景再现的突出特点就是绘声绘色的传播效果,通过借鉴和运用戏剧故事的艺术手法,将专题片叙事方法的真实性和故事片展示情节的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沉闷的专题片具有像故事片一样的看点。此外,情景再现丰富了视听元素,使节目更富情节性和可视性。在《新娘之死》这期节目中,警方首先确定的犯罪嫌疑人是死者的丈夫杨亮,接着又找到了证据证明其无作案时间;然后确定的嫌疑人是翟雪峰,再排除其作案可能性;又否定杨亮雇凶杀人的假设,最后将凶手锁定为翟雪峰。整个过程较为烦琐,单纯通过解说叙事必然单调乏味,借助情景再现手法对以上种种假设进行再现,辅以戏剧化的手段,节目可视性大为增强。
(三)促使信息传播更加直观、形象
借助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段,可以让受众进入过去的情境中去,产生“在场”的体验,获得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它可以弥补因拍摄困难等造成的现场资料缺失,并将缺少的资料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增加了节目的冲突和悬念。此外,情景再现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直观的画面表现出来,使信息传播更加具体,便于受众理解和记忆。在《无处遁形》中,节目一开始就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法:民警接到报警电话、立即奔赴现场、进行案件调查……直观还原了案件过程,再加上音乐和光影的使用,受众很快融入情景再现所营造的氛围当中,仿佛置身案发现场。
(四)提升节目意境,丰富报道内涵
再现过去的场景,努力向受众呈现接近于真实的环境;揭示复杂事件背后的关系,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景再现已超越了单纯叙事的层次,新增加的表意层次使它负载了一定的情感信息,提升了节目意境,也丰富了节目内涵。③在《第二张火车票》节目中,为了表现派出所所长兰海在破案过程中的困惑和惆怅,节目再现了其登山舒缓压力的场景,镜头中其面向山下的背影,巧妙透露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此外,节目再现了周艳萍和三个男人的复杂情感关系,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案件陈述。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使得节目有了价值引导和判断,富有了思想性和人情味。
在立足事实,追求真实的基础上,《撒贝宁时间》通过情景再现手法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和真实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再现模式。
三、《撒贝宁时间》中情景再现的运用技法
(一)虚拟演播室是情景再现的一大亮点
《撒贝宁时间》的演播室就是情景再现的最佳场所,也是节目的最大亮点之一。它改变了传统演播室的单一实景或单一虚拟设计。在演播室的左侧安排了部分实景,作为撒贝宁的刑侦工作室,右侧则通过电脑三维技术,营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案发现场。主持人既可以从现实穿越时空进入案发现场寻找证据、发现破绽、寻求突破,也可以从案发现场回到现实,在实景部分的刑侦工作室对从“现场”带回来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撒贝宁在这里既担当了主持人同时又扮演了“侦探”的角色。
在《蛇年之夜》节目中,共有两次在虚拟演播室再现案发现场。第一次再现的是尸体的发现位置——彩虹桥下。撒贝宁位于桥下的一席话“现在警方还无法确定这里就是抛尸现场,因为这条小清河和附近的几条河道是相通的,在附近河道抛尸,也可能会漂流到小清河。就算是抛尸现场,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痕迹也很有可能被这些来来往往的市民给破坏或者掩盖了。”由于通过虚拟演播室直观呈现了尸体发现位置以及周围情况,撒贝宁的这一席话也就具备了说服力和可信度。第二次再现的是命案现场207房间。案件侦破的关键线索——墙上和床下掩盖血迹的墨迹被呈现出来,这样受众第一时间就有判断和推测。演播室设计为场景再现提供了独特的平台,让受众更加具有代入感,是节目创作的得力帮手。
(二)扮演和搬演成为再现的主要手法
扮演是指使用演员化妆成为某一人物,承担起这一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并完成这一人物在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行动。④这种手段通常运用在电视剧电影当中,后来被纪实类节目所引用。由于《撒贝宁时间》中案件受害者已经遇难,罪犯已经伏法,相关人员出于隐私保护等原因不便出镜,为了再现案件过程就需要演员扮演。
搬演是指重现一个有意味的场景或事件。《撒贝宁时间》所采用的对象都是已经结案并且有了结果的案件,由于案件本身的突发性很难再获得现场的影像资料,为了直观呈现案件过程和细节就必须通过搬演的手段。搬演常有演员参加,这就融入了扮演的因素,所以搬演和扮演通常综合使用。但它与扮演的不同之处在于,扮演重在表现人物,而搬演重在表现一个场景或事件,比之扮演,多了叙事性因素。
在《撒贝宁时间》中,扮演和搬演手法的综合使用再现了案件发生以及警方调查取证的过程,是节目的主要再现手法。在《带骷髅头的鞋印》这期节目中,就多次运用扮演和搬演的再现方式,包括借助搬演对警方勘查案发现场、走访村民、在派出所里过除夕等场景的再现;通过扮演和扮演相结合再现了警方问话受害者姐姐、梁强打麻将、审问犯罪嫌疑人刘刚和刘勇犯罪过程。
在运用扮演和搬演手法进行情景再现时,《撒贝宁时间》还坚持了“宜虚不宜实”原则,刻意留下了与“真实生活”相区分的痕迹,弱化了与被表现对象之间的物理相似性,转而强调现场气氛。上述案例中在对犯罪嫌疑人刘刚审问场景的再现中没有出现任何台词、没有出现人物正面,仅出现了刘刚的背影和侧影,且都虚化处理。再现的梁强打麻将场景也进行了去色处理,和非再现场景有明显区分。
(三)数字动画、人物采访和警方提供的资料作为再现的辅助手段
除了以上提到了两种主要再现手法外,数字动画、人物采访以及警方破案过程获得的少量影像资料在节目中也占据了一定比重,他们是节目情景再现重要的辅助手段。
随着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突飞猛进,情景再现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以往需要借助于真人才能完成的情景再现,现在通过数字技术在计算机中就能生成。例如在《奥运前的雷管失窃案》中,节目借助三维动画技术还原了雷管仓库周围的情况,并清晰标出了窃贼逃离仓库的路线,信息传达直观简洁。
人物采访主要包括办案民警的采访以及与案件相关人物的采访。办案民警是情景再现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是搬演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现身说事,使案件更具说服力。案件相关人员包括受害者家属、罪犯、目击者等,他们的出镜提升了节目的真实性,是再现的有力描述者。
警方提供的影像资料主要包括警方在案发现场拍摄的照片、监控拍摄下的视频资料,这些都是第一手资料,是情景再现有力的辅助手段,它们经常和扮演以及搬演结合使用,增强再现的代入感。在节目《三岔口》中,民警对案发现场实地走访的场景再现中就多次插入了监控拍摄的案发过程的视频以及警方拍摄的案发现场照片。
以上提到的情景再现手法并非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的关系,他们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在《撒贝宁时间》中它们也很少单独使用,一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
四、结语
在以事实为基础,以追求真实为目标,坚持适度原则的前提下,《撒贝宁时间》在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模式,是节目成功的一大法宝,更是法制节目学习的榜样。当前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存在形态同质化、表现力不足等问题,收视下滑严重,《撒贝宁时间》的成功对于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创新和突破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郑德海.浅析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使用[J].电影评介,2010 (3).
②丁海宴.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17.
③于春生.电视法制节目“情景再现”运用尺度探析[J].东南传播,2013(1).
④姜在青.纪录片“情景再现”中的表演元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