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40年纪录片与纪录片改革40年的思考
2019-03-20吕忻
吕 忻
(中央广播电视台,北京 100020)
一、引言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纪录片以揭示性、文献性、真实性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青睐,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文化名片,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媒介表现形式。电视人的专业精神、人文关怀以及智慧等,都能在纪录片中得到有效的发挥与展示。纪录片作为社会发展主流与现实密切联系的纽带,给社会大众提供了崭新的思考维度。原中央电视台(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于1998年和2008年,分别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和三十年的纪录片。2018年12月,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在央视隆重推出,后在各地方台及各大网站上进行了多轮的重播,该纪录片通过对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变迁的全景展示,引领全世界观众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艰辛与成就。可以说,纪录片是伴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而发展的,笔者着重立足于改革开放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就如何让纪录片能够更加拓展观众视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二、中国纪录片发展实践进程
我国的传媒业长期担任着国家的“喉舌”,纪录片更是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形象展示窗口,价值取向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化日益走向多元化,尤其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也日益从市场化朝着产业化发展。自2000年以来,纪录片的频道化与栏目化的进程开始加快。2010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推动纪录片繁荣发展的举措和任务;2011年,央视专门成立了纪录片频道,实现了制播分离,完成了纪录片频道的专业化进程。自此,我国纪录片专业化进程正式启动。
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繁荣与发展,纪录片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问题,被迫与其他类型的节目竞争,导致很多纪录片栏目需要进行调整和演变,收视率也在逐渐萎缩,观众对于纪录片的长镜头记叙方式已经失去兴趣,很多电视台也开始将纪录片栏目撤掉,一时间我国的纪录片长期处于徘徊期。一直到2001年,中央台开始推出了纪录片栏目,催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纪录片,但是播出时间都是在深夜23∶00到0∶00。
2010年,我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时代结束,纪录片步入了频道化时代。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纪录片在这十年的实践中经历了人文化运动的高潮期,也经历了纪录片的沉寂。但是总体来说,纪录片的制作与播出日趋专业化,我国纪录片频道已然全面启动,可以在我们制作纪念改革开放40年纪录片的策划工作开始之际,我们的创作环境和基调已经深深从40年的改革中受益,因此我们制作出的纪录片也注定是一个与以往作品风格大不相同的作品。
三、改革开放以来纪录片策略革新探索
(一)改变叙事方式,构建纪录片人文价值
纪录片作为宣传报道的重要媒介形式,除了是一部艺术作品外,更是要引发受众的回味与反思。因此,作为纪录片的编导首先要严肃而又冷静地思考如何赋予纪录片艺术审美、文化传承以及文献典藏的宝贵价值,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叙事方式。
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由数十年来传统的传播理念与叙事风格和策略是过分体现主体意识,很容易将纪录片与宣传片混为一谈。因此,客体意识的漠视与淡化是文献纪录片叙事方法老化、叙事策略单一的主要原因。尽管纪录片是以记录真实事件为主要目的,但是过去的纪录片制作手法于单一,甚至将纪实的本质诉求忽略了,导致在内容的叙述上缺乏故事性,平铺直叙,内容过于单调和枯燥,以至于流失大量受众。很多人认为,纪录片和故事片不同,故事片是有戏剧性的细节可以来感动受众,需要虚构一些情节来引起受众的情绪。而纪录片是依靠镜头来连接受众与纪录片作品,不仅记录内容要真实,还不能存在虚构的镜头。这样的观点过于保守,我们只是简单地用虚构和真实来分析纪录片,这也是我们遇到问题的最大困难。事实上,选择的难点不在于虚构与真实之间,而是存在于相对真实的叙事策略中。纪录片在构建价值中,最大的诉求就是叙事策略的创新,而创新叙事策略的核心是唤起受众心底意识的回归与觉醒,能够让广大受众与编导的价值判断实现共鸣。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中改变了过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选取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故事,呈现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在2018年对中国改革开放就能成中的每个历史节点,进行了回顾。整部纪录片中包括107个经典的改革创新故事,有183位亲身经历过改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经过1000个小时的高清素材的拍摄,给受众呈现了十八集关于改革开放的动人故事。受众在感受这些不一样的改革开放故事的同时,与纪录片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且易于接受的一种关系。通常情况下,纪录片观赏性的强弱,关键要看是否将叙事策略运用到位。作为编导,不能只是满足于电视画面的艺术感和冲击力,还要懂得借鉴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和策略。
(二)结构内容故事化,找准历史与当下的联系
纪录片作品无论是从总框架结构,还是分集结构中,都要能够利于说故事,内容要做到生动与严谨,如同一部交响乐,可以把背景、任务、思想以及结构等融合为一个整体。要能实现这种和谐,制作者一定要能够深入研究故事各个要素。在《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一共18集,从改革的原点出发,探寻工业、农业、对外开放、消费、文化、个体工商业、港澳台与内地协同发展、民生、科教文化、环保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40年发展轨迹,在叙事中把关注点放在“改革点”,是什么让一个个普通人在哪个时间点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是什么让我们有一种随之冲上去把改革共同完成的冲动。找“动力”是这18集编导的一个创作法宝。这也可以让观众明白自己在看什么。为什么小岗村的人们敢于冒坐牢的风险“包产到户”?为什么寿光的农民敢下决心把国家要求种粮食的地私自改种蔬菜?为什么深圳的一个会计敢成为第一个为住房背上巨额贷款的人?解答了观众看什么的动力问题,关注度就自然上来了,做出“改革味”,这是我们追求的纪念改革纪录片的创作风格。
下一步是架构故事的问题,编导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经常会去思考如何架构故事,但不能预测整个事件的发展与走向。那么如何将这些故事讲得生动与真实,则需要通过充分挖掘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新闻性,建立起当下与历史的联系,寻找经历过的见证人或者参与者,做好深度访谈。比如,在第五集《血,总是热的》的讲述中聚焦国企改革。重点展示40年来国有企业克服千难万险,在改革中不断壮大的艰难历程。这个话题本身讲述难度很大,下岗职工群体的历史伤痛还没有远去,国企的一些深化改革措施还在不断探索,有些改革的结果还难以预料,但我们抓住一个窍门就是一方面肯定和弘扬广大国企职工的“为国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有一组镜头让人记忆深刻,当哈电集团的一组旧设备面临淘汰被解体的时候,那些已经离开这个车间到了新岗位的老职工们纷纷回到了老厂房,一起留影,一起看着设备解体,这时我们把镜头处理成升格模式,也就是常说的“慢镜头”,一个个雕塑般的人物形象,盯着老设备的拆解回炉,希望的火焰又跳动在他们的双眸中,他们没有因为改革走向消沉,而是获得了涅槃,这是对改革的积极回应,也是我们追求的正面引导的基调。所以除了在纪录片拍摄前定位好气质外,还要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场面调度来达到片子本身的诉求。
(三)刻画个性化人物,记录视角人文化
纪录片中的核心要素是人物的记录,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可以折射出当下的生活。在过去,很多认为央视的纪录片给人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缺少对当下和现实的关注,在播出的大型纪录片中很少看到个体人物的存在。事实上,纪录片能否记录好人物的特征与性格,也是驱动受众去倾听和关注的主要动力。作为《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这部纪录片资料组的负责人,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一个历史镜头∶当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的时候,他坐上了新干线列车,人们都很关心他乘坐高速列车是什么感受,他当时说了∶“我就是感觉到快,有一种推着人跑的感觉”。如果纪录片资料引用到这句,我们将只看到一个伟人的主观感受——快,但如果加上接下来的几个字,整个意义就有了一个本质的跃升,他接着说∶“我们正适合坐这样的车。”他说的不只是个人乘车的感觉,而是快速地将自己的感受与改革联系了起来,也可以说这是为中国后来40年改革进行总体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吧。几个字可以让我们的纪录片留给人更高层次的回味与思考。也让资料的引用更具价值。记录人物的最为关键的是在于寻找和挖掘人物的个性特征,捕捉并利用好具体的细节。
在创作人物的过程中,从人文化的视角来关注带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更应该是纪录片创造的追求。其实在我们的策划过程中,曾经与很多鲜活的人物擦肩而过,这给我们的创作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遗憾,96岁的戴洁天,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在温州这片土地上的首创,比著名的安徽小岗村还早了整整22年。他为了自己的改革理想坐了二十多年的牢,平反恢复工作后仍然不改敢创敢试的性格参与到各种改革实践中,他的这种敢闯敢干的基因也传给了儿子陈坚,他从公务员的岗位上毅然辞职创业,最终把中国的批发市场开到了葡萄牙。父子两代人完美地串起了“改革”与“开放”这两个主题词,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案例没有入选故事,但我认为这无疑是一个符合标准,有历史感和改革味的人物故事。
因此,在还原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一定要始终围绕人的思想情感,以人为本,积极把握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赋予纪录片足够的人文关怀精神,用人物身上固有的符号来强化我们对主题的表达。
四、结语
从我国改革开放纪录片的实践来看,纪录片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之外,作为纪录片的创作人员,更要清醒地看到纪录片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价值,在创作中研究现有素材,压榨现有素材的营养,进一步彰显其价值,并提高“烹调”素材的技巧。可以说,在新的发展时代中,中国纪录片需要一批拥有世界眼光与胸怀的纪录片人,在创造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塑造纪录片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思想创新引领价值以及国际政治与文化交流价值,竭力实现诸多价值的实现和统一,打造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品,在世界塑造出现代文明日益高度发展的中国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