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019-03-20徐颖董小雨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徐颖 董小雨 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无线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和不断创新,使手机的“信息”功能超越了通信功能,逐渐演变成了个人的多媒体终端。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天发布第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8.02 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7.88 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高于其他,达到了98.3%。[1]当代大学生成为互联网主流人群,占比最高,达25.2%。[2]
一、调查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的研究方法及现状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安徽省十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学院、皖南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随机抽取大学生500 名,每个学校50 名。共发放问卷500 份,有效回收47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229 名,女生241 名;大学一年级72 名,大学二年级152 名,大学三年级199 名,大学四年级47 名;理科类205 名,文科类163 名,艺术类102 名;城市学生167名,乡镇学生131 名,农村学生172 名。
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媒介,而且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媒介。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联系、娱乐、信息浏览、打发时间,移动支付,线上购物等。
1.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联系家人朋友”,也就是维护人际关系,互动性是人际交往的本质特征。[3]手机媒体以现代化的网络和技术作为传播条件,将人体的触觉、听觉、视觉及人体的行为相互的交融而展开的一种网络传播。
2.互联网下的手机媒体不仅作为个人的基本通讯工具,而且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新新媒体,它可以上网、语音、视频、拍照、录音,也可以在手机上玩游戏、听歌、看电影,而且可以代替钟表、闹钟,手机已经成为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功能日益丰富的工具。[4]
3.当代大学生的手机功能强大,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功能的需要。调查数据显示:84.6%的大学生上网平均两小时以上,而且网络的用途比较宽泛,91%的大学生使用微博、QQ、微信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65%的学生喜欢网上购物,通过支付宝、银联、微信支付的比例增多,移动支付成为现在学生们喜欢的购物方式。
4.调查显示,只有1.70%的被测大学生在上课时收到推送通知会选择不看,继续认真听课,而其余98.3%的被测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看刷信息。这样会对听课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质量。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达4 小时以上的被测大学生普遍对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在2 小时以上的被测大学生中约有79%对手机产生了依赖。
5.在对外界信息的认知和筛选上,仅有16.38%的被测大学生经常或总是对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54.89%的被测大学生只是偶尔进行深层次分析,而有28.72%的被测大学生几乎不会对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内容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
二、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无网不在”的网络化生存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的典型时代特征。无论是在宿舍、食堂还是在教室,或者是在上课、下课、自习和休息的时候,不少大学生成为了“低头族”。
(一)心理影响
手机似乎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较长时间的使用手机,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比如会出现依赖、强迫、幻听,产生烦躁、焦虑和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并且影响人际交往。
(二)学习影响
有些学生反映,当对学习内容感到无趣、厌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玩手机来消磨时间。学生上课带着手机,自我控制力差的,就想刷屏。另外,手机的使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存在负面影响,学生常常在作业上依赖搜索引擎,疏于思考,知识贫乏,考试时,又想利用手机作弊。
(三)生活影响
除了大学生自身过度使用手机外,手机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还反映在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网络电信诈骗等。如果不提高警惕,就会受骗。校园贷等网络电信诈骗成为大学生被骗的主要原因。
对手机品牌、功能的攀比心理,容易使大学生们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和不良的虚荣心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具有社交、个性、随时、随地、便捷的特性,常常使大学生花费起来容易受到商家营销策略影响,存在随意性和冲动性,可能造成非理性消费和炫耀消费。另外,网络色情对性行为的重彩浓墨,使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不足,心智尚未成熟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道德伦理和犯罪问题。
三、合理使用手机媒体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该引导对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如果能利用手机APP 构建引导机制,服务学生,主动占领新平台、新载体,探索育人新模式,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占领网络主阵地,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来实现。为了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地去占领网络阵地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通过网络互动,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
(二)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打造有品位的校园文化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而且能够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们通过参与校园活动,不断感受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内涵活,在寓教于乐中强化人文素养,加强了道德意识培育。高校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拍客大赛、微视频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脱离手机依赖,形成理性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在大学生中倡导合理的消费观,开展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感恩教育,理性消费。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负能量的甄别力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通过开设媒介素养类的课程,结合网络诈骗、网络信息甄别等具体案例和开展相关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批判精神。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是非观的教育,依靠法律与伦理自觉抵制网络的负面信息,同时用法律来防止网络道德失范,净化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