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活态传播策略研究

2019-03-20郭佳楠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活态昆曲文化遗产

郭佳楠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百戏之母”——昆曲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昆曲博物馆设于苏州戏曲博物馆内,是全国唯一的集昆曲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馆内藏有古戏台、珍贵的戏曲脚本剧本、脸谱戏服、戏文木雕石雕等有形的文物资料,同时,作为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遗产,博物馆同时也进行载歌载舞的传统昆曲艺术展演,不仅包括传统的昆曲表演,还有传统的演出场所和演出环境,从而使这一古老的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是中国昆曲博物馆区别于一般博物馆和一般昆曲演出的地方,也是对昆曲艺术进行活态传播的尝试。

这种通过展演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固然能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但囿于时空局限,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都不能实现最大化,因此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以帮助昆曲艺术真正实现活态传播成为一大要务。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昆曲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昆曲数字化建设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1.关于昆曲艺术数字化研究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起步于本世纪初期。2010年 6月12日,首都博物馆举行了《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展》,进行传统文化遗产信息化时代与新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展示,这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发展。2017年10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数字化应用(国际)研讨会在福建成功举办,深入讨论了非遗数字化应用前景和文创化内容。作为我国第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数字化建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关于昆曲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策略的研究现状。关于昆曲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研究中,静态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比如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昆曲艺术抢救和保护工程规划项目《昆曲与民俗文化》等。关于活态传播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领域,从昆曲艺术本身出发,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和传播形式,从而吸引年轻受众。这方面尝试比较成功的,是中国台湾当代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全球巡演,其传播策略主要集中在:走进高校抓住年轻受众;传播内容上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播渠道上对新媒体更加倚重。二是在学术领域,昆曲活态传播主要从媒介入手,探索新媒介尤其是网络语境下传统昆曲艺术的现代推广。这方面的论文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动画、数字影像及媒体技术对昆曲艺术发展的影响;相关自媒体平台对昆曲艺术的宣传推广;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昆曲艺术教育普及等。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基础都重视了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介传播对昆曲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但是要么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么传播形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表演,只是对昆曲艺术形式本身做出一些创新。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昆曲数字博物馆系统,打破与受众之间的舞台隔离,完善线上线下的信息传受体验,才能更好的实现昆曲艺术的现代活化传承。

二、昆曲数字博物馆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1.昆曲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价值。建设昆曲数字博物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昆曲资源进行数字化运作,通过多媒体传播手段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昆曲艺术,同时利用互联网交互技术强化与受众的互动功能,将技术性、科研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昆曲文化遗产的现代活态传播,达到昆曲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同时,以昆曲数字博物馆为依托,制定适合新媒体和新受众时代的昆曲活态传播策略,并进行实验推广,使昆曲艺术传播常态化、普及化,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昆曲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意义。首先,昆曲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能够扩大昆曲的影响范围,帮助传统昆曲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对内,我们能够将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利用新的媒体手段和艺术形式进行展示,吸引更多甚至更年轻的受众关注和了解昆曲艺术;对外,数字博物馆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国际传播,借助“一带一路”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昆曲艺术的国际化做出努力。

其次,昆曲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可以弥补实体博物馆在动态展示方面的不足。比如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检索功能,参观者可以自主查询相关信息,提高信息接收效率;借助现代数字影像功能,可以逼真再现昆曲大家们的舞台形象与表演过程,给参观者带来实景体验等等。这些都可以大大增强参观者接收信息的有效性。

再次,昆曲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是对昆曲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将珍贵的昆曲艺术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这大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昆曲艺术,尤其是无形的昆曲“技艺”传承。

综上,昆曲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有利于昆曲艺术资料的长久传承,有利于突破戏曲舞台条件的限制,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展览、信息及交流服务,使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空前提高,扩大了受众面,可以更有效的在多层次、多维度上实现昆曲艺术的活态传播。

三、昆曲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内容与传播方法

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昆曲数字博物馆的交互式设计和昆曲艺术的活态传播策略探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为昆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路径,对促进“非遗”因子的当代活化与发展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内容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完成昆曲数据库资源建设。数据库主要包含七大板块内容:(1)昆曲历史与现状;(2)昆曲理论;(3)昆曲剧目;(4)昆曲艺术家及传承人;(5)昆曲表演剧团;(6)昆曲文化;(7)昆曲研究。基于此建立完整详实的昆曲数字库资源。这项工作需要依托中国昆曲博物馆馆藏,通过将实体博物馆中收藏、展示的古戏台、服装道具、剧本手稿实物等进行数字化处理,融入到昆曲数据库中,并对其进行分类。这一过程包括搜集资料、内容分析归类、扫描、录音录像、图像、文字撰稿以及三维制作等,最终完成所有资料的数字化转换。

2.前期受众分析与市场调研,规划昆曲数字博物馆的设计。昆曲数字博物馆设计基于数据库资源建设,但并非实体博物馆资源简单数字化,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用户体验逻辑进行设计,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和功能设定。因此拟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网络大数据监测等方式进行前期受众“使用与满足”调查,收集“前馈”资料,以交互式体验为核心进行数字博物馆建设,以实现更好的活态传播效果。

3.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策略设计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是指对文化遗产采取“开放式”的保护策略,基于现代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昆曲活态传播研究,更重视衍生、开发和传承。这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1)艺术普及。结合传播学“创新与扩散”理论,利用现代人最常接触的网络媒介,先从吸引部分受众关注入手,为昆曲数字博物馆的推广铺路,进而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设计一系列普及昆曲艺术的节目样式,推动信息扩散。(2)教育推广。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网上课堂。利用昆曲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建立昆曲艺术普及教育的网上课程体系,让我国民众甚至海外人士更便捷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昆曲艺术的国际传播。(3)市场营销。开发昆曲周边文创产业,加大市场宣传。在昆曲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络订票、衍生纪念品销售、合作与赞助等。

四、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昆曲文化遗产活态传播关键问题

1.交互手段在昆曲数字博物馆中的技术应用。尽管数字博物馆的概念早已提出,但现有的大部分数字博物馆还仅仅停留在图片和文字的简单介绍上,这不是真正的数字博物馆。真正的博物馆数字化,不仅指展品的虚拟化,还包括虚拟的场景及相应交互手段的丰富性。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重在参观者与展品内容的选择与互动,如何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立体的昆曲数字博物馆场景,使每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自由地选择漫游路径,可以身临其境般的随意欣赏与了解馆内展品,最终设计成一套适合个体的合理而完整的私人化数字博物馆展示系统,并可以通过联网,与其他参观者或者工作人员实现信息互动。这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核心技术和管理问题。

2.前期昆曲目标受众市场调研的复杂性。因为数字博物馆设计投入较大,为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减少后期投入风险,必须重视“前馈”,即事先的受众调查。因而目标受众的选择、调研方式和分析方法的使用、实地考察的范围等都需要仔细考量和设计。团队拟通过线上线下相配合的方式,一方面借助实体博物馆,即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实地考察收集游客数据,另一方面结合网络大数据收集调研,同步问卷调查的方式,尽可能提高“前馈”的准确性。

3.后期昆曲传播策略推广设计的延续性。本研究涉及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而大众传播效果的实现往往具有累积性和迟滞性,因此怎样在传播过程中积极获取受众反馈,促进传播效果的显性呈现,及时修正问题,是在前期数字博物馆设计和后期传播策略推广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昆曲艺术的传承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数字博物馆后期的维护、发展也应该有所触及。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主要是指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资料可能涉及到个人、家族或者集体的知识、智慧结晶,因而就会产生知识产权的问题,这可能需要后期进行协调。

五、结语

2017年底,“一带一路”昆剧院成立,将把昆曲作为外交国礼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出去,实现世界文化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接纳与认同。昆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不应仅局限于静态固化的记录延续,“活态传播”或“再生产”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扬的希望。数字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使珍贵资料得以长久保存,而且基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更多交互式体验和对外传播功能,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和思路。

猜你喜欢

活态昆曲文化遗产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与文化遗产相遇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