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价值与思考
2019-03-20侯林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侯林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价值
产业文化是现代产业生产工作方式的积淀与升华。余祖光先生指出:“产业文化是指工业化生产方式下萌生和发展的,由产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制度、行为模式、组织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互为整合的生产性文化系统。”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劳动就业、服务于劳动者,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离不开产业文化。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鲁昕副部长也多次在职业教育相关会议上提出:“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些要求为职业院校开展现代产业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核心观念、价值取向等充分的、切实有效的产业文化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成才、成人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甚至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及发展。
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将产业文化融入校园和课堂,有利于大学生从校园环境向工作环境平稳过渡,有利于从学生到产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必须打造适合职业院校特征的、能满足现实需要的、切实有效的产业文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让职业院校学生了解、认识、理解、认同产业文化,及时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产业文化,是与专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课题。职业院校学生置身于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里,学会与人交流,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树立职业意识,毕业之后尽快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是职业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在,也是职业院校大学生更快更好融入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主要为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要求毕业生对岗位的综合要求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不仅关注所在企业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也更加关注企业文化层面的诸多问题,事实上,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在企业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时,甚至对用人单位产生种种抱怨。同时,也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反映职业院校毕业生与企业氛围格格不入,难以融入新的环境,这是因为价值观念、思维和文化的差异,更多的矛盾源于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约束等,这是职业院校学生不适应产业文化的表现。很多企业单位希望尽量缩短或不要对新员工的培训期,毕业生也希望上岗后能尽快适应企业文化氛围,成为企业的一员。当前,职业院校的产业文化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与产业文化缺少沟通,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不能适应产业的文化环境,既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大多数职业院校虽然开展了校企合作,但结合的紧密度及融合度不够,尚未达成产业文化的层面,例如,请业内人士开讲座,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但往往事倍功半,教育与企业的需要总是无法融为一体。一些学校做的产业文化教育工作陷入了教育口号化、活动化、表象化的误区,这些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举措还远远不够。
三、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思考
职业院校是产业文化教育的良好平台,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
1.产业文化进课堂。各个职业学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采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产业文化史教育教育研究”成果和职业院校《中国产业文化简史》系列实验教材,目前,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信息产业文化简史》、《中国纺织产业文化简史》、《中国汽车产业文化简史》、《中国旅游产业文化简史》、《中国食品产业文化简史》、《中国道路产业文化简史》等教材,将产业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规范等,加强产业文化的渗透。
2.产业文化融入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和管理可参考企业人事管理、约束机制和考核的标准进行。例如,建立学生会值班制度,随时服务学生。
3.产业文化融入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学校最接近企业的地方,构建与企业一样真实的实训基地的工作环境,文化布置一定要融入产业文化因素,使学生仿佛一进入实训场地,仿佛置身于企业之中,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达到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接收产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6S 中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等六个标准的具体含义,锻炼学生的职业礼仪、着装礼仪、沟通技巧等职业技能,为毕业以后顺利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产业文化进校园。不同专业的学院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文化,计算机学院、汽车学院、电子学院、商学院、石油学院等不同专业学院应该积极开展学院文化建设,把本产业典型的人物、故事、企业精神等产业文化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张挂宣传牌,如信息学院张贴联想公司核心价值观“企业利益第一,求实进取,以人为本”,联想道德观:“宁可损失金钱,决不丧失信誉;生意无论大小,一律一视同仁;待人真诚坦率,工作精益求精;光明正大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劳动,理直气壮赚钱。”通过营造产业文化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收产业文化知识。
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四个层次加强该项工作。第一,学校提供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职业院校创新产业文化融入学校的宣传模式,积极利用好宣传橱窗、校报、学报、网络平台。同时,学校邀请优秀的企业家、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定期到学校开讲座或座谈会,并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参观和实践,提高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通过积极宣传优秀的产业文化,使教师和学生了解产业文化,熟悉产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学校师生。第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培养未来员工的产业文化素养。企业在市场第一线,它们的需求是学校产业文化教育的目标。职业院校与企业加强联系,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根据行业技术发展、文化发展需求,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可以派有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同时具备产业文化底蕴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讲授最新的实用知识。第三,教师积极到企业去参观、调研和实践。职业院校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对产业文化了解不多,没有亲身体验过产业文化。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主动到企业参与锻炼,亲身体验企业文化,了解生产流程,把亲身体验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错误。第四,职业院校大学生要主动学习和践行产业文化。00 后职业院校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他们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他们毕业后要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需要在规章制度内做事,产业文化就是让他们提前学习企业文化、工作理念和规范,在实施产业文化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