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旅游专业建设发展
2019-03-20顾佳琪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顾佳琪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发展,随着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领域,并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有特色的全域旅游,对国内外旅游者来说,现在我国旅游业已经发展如火如荼,一大批“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也使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我国的“515 战略”实施以来,很多地方的都在因地制宜推动旅游业的创新与发展,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趋势,推进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跃升做出新的贡献。
一、如何理解全域旅游
其实最早在2017年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域旅游”这个词之后,全域旅游就变成了全中国旅游业的热词。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这个概念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看,旅游目的地应该全面的开展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并且旅游产品要丰富,除了观光之外,还应该多方面的开发休闲游、美食游等等来满足现代旅游人除了观光之外的多种需求。第二,全域旅游在地域上,应该是一个全区域的旅游目的地,也就是说类似整个城市就是一个景区,让游客只要置身在这个旅游地中,就能有多感官、多方位、多层级的体验。第三,全域旅游不仅使地域上的开放,实际上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开放,让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社会有深入了解和体验,与当地居民有深入的文化交流。第四,全域旅游不能只发展旅游,还应该与其他产业紧密融合产生一些旅游新业态,让整个区域在发展全过程中融入旅游业,这不是表面的融合而是要深度融合。第五,全域旅游的服务应该全方位的便捷,让人在旅游全过程中感受到方便和人性化,比如国家提倡的智慧旅游发展,一个地方要发展好的全域旅游,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区域旅游服务的完全智能化。
因此,全域旅游的核心应该是按照全域化的要求配置旅游资源、规划旅游布局、推进景区建设、加强执法管理、融合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营和管理,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做到处处是旅游景点、人人是旅游形象、时时都有旅游服务、行行都沾旅游红利,只有当旅游成为主导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时,这个区域才能有底气说是全域旅游。全域旅游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各地有各地的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径和手段,全域旅游没有通行的某种模式,否则全域旅游就是为了全域而全域。
二、高职旅游专业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全国上下都在快速全域旅游的现状,各地开始逐渐凸显出旅游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匹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高职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更应该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好态势,积极响应贯彻落实旅游“515 战略”,不断创新、探索以项目带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全域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改革。
(一)旅游教育缺乏新概念、新理论的输入
传统高职教育一直在教导学生旅游产业的六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但这已不足以概括旅游产业,因为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动机和体验的要素越来越多,原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建议概括出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这六个新要素是基于现阶段实践的总结,前者要素是旅游基本要素,后面的六要素则是旅游发展的新拓展要素,这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高职旅游专业的建设必须围绕这样的新思想新角度去培养学生,不能因循守旧。
(二)专业建设发展偏重导游,轻其他旅游类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创立了一大批旅游院校来培养人才,如果没有北二外、没有上海旅专、桂林旅院、浙江旅院等这些院校源源不断地输出专业人才,我国的旅游业不会有今天的繁荣,理论体系不会有这样完善。但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旅游人才供应不求,从目前的开设专业来看,以贵州省为例,一些中高职旅游院校开设的旅游专业比较多集中在导游方面,而对于会展、民宿、民族文化、智慧旅游等专业或方向开办专业较少,至多就是开设一门课程点到为止,当然这也与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考取技能证书有关,学生们一门心思去考导游证,而较少关注旅游专业除了导游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服务岗位缺乏人才,因此导致了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低。
(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未建立旅游教育品牌
纵观许多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得最多,但是真正落地的院校专业少之又少,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服务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旅游业是一个特别适合于创新创意的领域,很多东部院校已经开设调酒实验室、烹饪实验室、茶艺实验室、旅游商品研发实验室等等,这样的实验性、场景化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而服务方面,提到服务,我们常常会想到瑞士的服务、日本的服务,那能不能有中国的服务,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高职旅游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去承担打造中国服务品牌的人才摇篮这个时代使命。
三、如何建设符合全域旅游发展的高职旅游专业
面对以上问题,建议从校、政、企三方的合作入手,建立以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为目标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建设。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深校政和作
对于目前的旅游发展新业态,政府可以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指导,各地文旅厅局应多组织教师或学生参加全域旅游方面的培训,让师生积极参与到当地全域旅游建设中去,例如“515 战略”中提出的“万名英才培训计划”,国家拿出千万资金来鼓励在校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搞产学研创新,这就是一件关乎中国旅游未来发展的决策和举措。同时,政府还可以多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和院校的中间人,用奖励政策牵线搭桥,三方共同解决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的大问题。
(二)学校构建与全域旅游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专业是一门涵盖面非常广的专业,因此在建设旅游专业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到当地旅游发展特色,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立足当地,深耕当地的文化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全域旅游本来也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的,当地最原生态最本真的资源,就是游客想要的差异化体现,我们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体现差异化、特色化,那就是要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的需求,以地方的重点旅游发展项目建设为引领,明确专业定位和特色,加强专业发展规模、拓展专业建设方向、提高课程设置专业度、培养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旅游教育品牌
企业的参与才能落地产教融合,实现产教无缝对接,我们通过走访企业调研发现,许多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企业来说要重新培养和培训,根本的原因其实就在于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出“毕业等于就业”的高素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让企业方积极参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的设置、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实训项目的推进,实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落实产教融合,结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旅游职业教育品牌。在此过程中,院校和企业都可以互相影响提升社会知名度,同时学校也给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而能够共同推动当地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综上所述,全域旅游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全域旅游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各地有各地的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径和手段,所以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也要因地制宜,深耕当地文化,找准专业定位和特色,在政府的科学指导下、企业高度参与下,构建全域旅游协同创新联盟,多多进行对口交流合作,完善官产学研人才流通培养机制,努力为地方旅游发展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从而推动地方旅游业真正实现全域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