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视野下民间吹打乐“吵子会”驱动、整合与发展
2019-03-20刘一播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刘一播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一、文化协同发展的视野下“吵子会”的音乐内涵
“吵子会”是流传于京津冀地带的民间器乐乐种。它作为当地民间花会中会档之一,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京津冀城乡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民间庙会花会宗教民俗仪式场景中,都可以看到“吵子会”的“身影”。在传统与文化层面上,“吵子会”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祈求神明,祈福祈雨,祈求风调雨顺,期盼共享太平盛世生活美好愿望的文化载体,根深蒂固,历久旎新,从历史感观和民族意志来看,它聚合了京津冀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内涵与特性。
(一)独享的因缘美名。在讨论“吵子会”名字时,用“独有其名”来形容,并不为过,因为在当今,以“吵子会”命名的民间吹打乐,仅见于京津冀一带,其他地区民间吹打乐并无此称谓,也就是说,在我国民间音乐领域里,它属于“独树一帜”。
“吵子会”之所以能够在京津冀一带传沿盛行,之所以能够形成区域效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深厚地理环境及文化渊源背景,缔造了易于沟通平台,使三地文化长时期交流与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氛围;其二,共同的文化传统,相同的历史阅历,促使京津冀地区人民文化记忆、文化认同理念上,保持着相对固定的一致性。它表现为与本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民俗,生活习惯、审美取向,以及世代相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都显现出鲜明的同源共生、相通共享的整体性特征;其三,从民间器乐传延规律来看,“吵子会”民间艺人的传艺,总是以某一点位为中心,呈环状进行延伸传播,使得民间音乐文化衍生与存在,仅能局限于固定的自然区域内,无意识地造成了音乐种类形态大体雷同,而形成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区域特色音乐。从总体来说,京津冀地区共同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山水相依与地缘相接的地理一体性,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同源共生的相通性,以及持久永恒的相同历史文化记忆,使得吵子会在京津冀区域内世代相传。
(二)独特的音乐风格。目前,“吵子会”在京津冀城镇村落中,已经流传了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一般有父子家族式和师徒传代式两种传承方式,我们以承德丰宁县八间房村吵子会为例证,阐释它的音乐元素及风格特色。从古至今,京津冀民间吹打乐吵子会主要担负民间庙会、花会等民俗仪式用乐,在通常情况下,吵子会演奏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列队边走边演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走会、迎神、接神、串街等;二是乐手围坐大桌演奏,主要适用于庙会、寺庙内娱神等场合,在乐器配置上,主要由吹乐器和打乐器组成,吹管乐器以唢呐为主,打击乐器有皮锣、大钹、大铙、鼓等,对于耍钹人的耍钹姿式,强调整齐一致。“吵子会”演奏,除齐奏、独奏外,还有伴奏,演奏曲牌以具有民族特色传统牌子为主,或演奏当地民歌曲调,演奏员皆为当地农民,乐队具体分工:皮锣为乐队指挥,唢呐与打击乐轮换演奏,而以燎亮的唢呐吹奏旋律,以鼓、锣、钹、铙等加以烘托,吹打并用,错落有致,亦吹亦打,时合时分,既变化有序,又浑然一体,呈现吹奏乐与打击乐的灵活组合与音响共鸣的特征,音乐表现力坚定沉稳、慷慨激越、粗犷豢放、热烈欢快、气势恢宏、刚毅雄健,展现了独特的音乐风格。①
(三)不灭的文化印记。首先,“吵子会”是我国传统民间“会社”体制的延续,会首主导会档事宜。目前,称“会”与“社”者,皆为城市区街和城乡村落与宗教信仰、民俗礼仪相关的民间音乐组织,但仍留有旧时民间传统“行会”的性质和痕迹;其次,“吵子会”是京津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时至今日,它仍在以活态沿传流变形式存在,丰宁八间房村吵子会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许多村镇被列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认可,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京津冀地带流传的这一“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②的高度重视;再次,“吵子会”是呈现宗教信仰的文化载体。京津冀地区属于多民族杂居区域,宗教活动较多,作为宗教信仰,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衍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影响”③。京津冀地区有汉族儒道、佛教,满、蒙族萨满教,回族伊斯兰教等,在区域内多种宗教文化呈现了独特的文化形态,供奉佛祖、神仙、三官爷、九龙王、关公等神灵,多种信仰,多神崇拜,使得“吵子会”用乐之功用得以显见,娱神、娱鬼及娱人,在祭祀仪式中用乐与神明沟通,为人们祈求健康、平安、避灾、避祸、驱邪、求财,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它特有的方式,营造社会和谐,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由此可见,“吵子会”所蕴含正能量,以及它那些不灭的历史文化记忆,赋予了它巨大的“魔力”,而在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视野下“吵子会”的借力驱动
“吵子会”它扎根于京津冀民间这片沃土之中,长期以来,它与那里人民同生共存,已成为本乡本土民众的“精神世界支柱”,所以,它需要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大趋势、大格局中,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擎,抓住机遇,借力驱动,拓展发展空间。
(一)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在中国浩瀚词汇中,可以找到许多“机会难得”的词句,从最早时期《周易》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④,到唐朝张九龄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再到元代吴师道的“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漫悠悠”,这些语句都诠释了机会可遇不可求之理念,乃至今日,重读人民日报刊登的“机遇千载难逢,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准备好了”⑤这篇社论,仍会使人为之而振奋,文章告诉人们,“机遇抓住了就是良机”,占有了先机,就拥有了发展的“动力器”和主动权。
(二)乘势而上,与时俱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其势迅猛,恰似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涌动在京津冀这片文化资源充盈的土地上,面对着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民间吹打乐吵子会只能是顺势跟上,别无选择。
当然,对“吵子会”寄予厚望的人们,都期望“吵子会”能够理性地乘势跟进,顺势而为之,也希望这种强势跟进中做到“知行合一”,这是极其重要的,古人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使知之成”⑥。《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提出,“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重点针对在三地具有广泛基础的河北梆子、评剧、泥人张彩塑、相声、京剧、京韵大鼓、冀中笙管乐等非遗项目,拓宽交流渠道,促进活态传承。⑦框架协议为“吵子会”实现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因而,“吵子会”需要挖掘和打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对自己文化获得高度认知,“提升自己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牌形象,使之产生更大的凝聚效应,扩大影响力,激活文化发展动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搭建起助力京津冀民间音乐文化活起来的大平台”,⑧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音乐文化张力,这是当务之急。
(三)认准目标,借力驱动。“驱动”,乃是电脑软件程序名词(NTSTATUS)。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由于拥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拥有三地各行各业全力携手参与,其利可断金,它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先行,必将产生巨大的驱动力作用。作为“吵子会”音乐本身,在“以创新驱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⑨进程中,更需要认准发展目标,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更需要借力发力,驱动创新,使之在文化协同发展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三、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视野下“吵子会”的发展构想
(一)“吵子会”协同发展观念的自我形成
对“吵子会”音乐的思想认识与发展观念上达成共识。在阐述“吵子会”文化资源整合时,曾经强调了对地域经济发展的深刻意义,其目的为是使人们“通过对文化的整合,进而达成思想上的共识”,⑩这段话也说明,在文化资源的整合,需要在思想方面达到认识、观点的一致性,那么,对于与人类相关的任何事情,其中包括“吵子会”协同发展观念而言,也面临着认识一致、行动统一的问题。“共识”,顾名思义,实际上就是共同认识,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来分析,便可知道,“共识”对于“吵子会”协同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思想共识问题,至关重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文化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文化在一体化发展中显得尤为关键,因此,京津冀三地正在携手合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而使这些文化元素,进一步彰显协同发展时代的文化精神。发展观念上达成共识。
(二)“吵子会”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的“四个对接”
其一,地区与地区间实现整合对接。在区域联合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筹运作,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同时积极发挥中心区域核心作用,促进三地协同发展;其二,区域与区域间运作机制实现对接。在实现区域联动的前提下,完善区域间协调、沟通、联系的网络渠道,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起三地民间吹打乐“吵子会”音乐文化联合互动体系;其三,发展理念与文化认同实现有效对接。在正确发展理念指导下,谋划发展,创新未来,同时,强化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的开发与合作,实现共生、共建、共享、共赢;其四,三地间“吵子会”展示、展演平台构筑对接。它主要体现在各县、区、街、镇、村等小平台演示与区域性的大展示平台推介,获取认知,拓宽发展空间。值得可喜的是,2016年5月,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11 家成员单位,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民间花会展演策划方案”,在北京朝阳区举办了首届京津冀地区民间花会展演活动,有关部门联合运作,为“吵子会”登台献艺展示,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开创了先例。
(三) 吵子会”协同发展构建的有益之处
上述京津冀民间吹打乐“吵子会”的发展构想,虽然是地区区域、运行方式、思想观念、展演平台等方面的链接,但它终究体现的是整个区域文化的联合联动、协同发展的态势,发挥合力,最能出效果,这是因为“单纯的省内联动,很难对文化资源做出最大化、最优化的整合,而跨省联动则是有利于文化资源品牌线路的构建与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⑪因而,对于民间吹打乐“吵子会”而言,“有必要强化跨区域联动来实现自身文化形象的构建以及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它事关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1.这种发展构建设想,它便于组织、联合、沟通、互动。民间吹打乐“吵子会”整和的基本点式,它包括:在京津冀区域内,城乡“会”“社”联合、村镇团体互动、人才资金配置、文化资源优化等,将区块间所有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具有较好的条理性和系统性,达到有机的融合,便于组织运作。
2.便于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交流技艺平台,促进资源互补、共享、开发与利用,提高整体水平,有利于拓宽发展空间。
3.便于发挥整体集群效应,形成规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的协同发展”⑫京津冀文化传统模式的有效选择和整合创新,其切入点就是改进与优化,从而达到有效利用。
注释:
① 徐升、刘一播.关于八间房“吵子会”的探查与形态认知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 期 13-17.
② 李彩萍.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地民间红花会展演的启示 博物馆期刊 2016年46 页.
③ 袁媛.京津冀宗教文化历史变迁及当代启示(论文)第1 章绪论1 页.
④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出《周易·系辞》.
⑤ 人民日报2018年1月15日刊登社论文章“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⑥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明正德四年(1509年)于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学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传习录中》).
⑦ 《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2014年8月28日上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签约仪式,第三部分 合作内容 第5项.
⑧ 李冰燕.《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年 第16 卷第13 期,19 页.
⑨ 赵培.以创新驱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10(调查报告)《理论视野》70 页.
⑩ 刘潇.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的文化体系构建 区域经济 2015年版103 页.
⑪ 张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提升河北省文化资源整合力的实证性研究 文化杂评 2016年第1 期 187 页.
⑫ 姜俊卫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秦皇岛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策略 当代音乐 2017年第16 期4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