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理论融入采访实践的思考

2019-03-20王妍颖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理论内容

王妍颖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国际传媒学院

记者的工作就是深入走访事件,通过深入了解整个事件,挖掘相应的内容与素材并充分报道出来。在记者的采访工作中,被采访者通常占据着一定的主动控制权利,他们有可能会对记者所访问的问题进行回避,或避重就轻,甚至有可能颠倒是非、隐瞒真相。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难以达到访问的目的,被采访者牵着走也会使得记者“误入歧途”。此时,在采访实践活动中融入新闻理论内容则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来说,在采访工作开始之前,记者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者的信息,紧抓被采访者心理以此提前预设好问题,从而为之后的采访做好充分准备[1-2]。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与被采访者需要保持平等、亲切友善的状态,从而使得被采访者可以在记者所营造的轻松氛围下慷慨表达自身的意见与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需要善于应用相应的提问技巧与分析能力,通过自习揣摩每一个问题,基于全面考虑的获得客观、真实的采访内容[3-4]。在本下文中,笔者具体分析将新闻理论融入采访实践的基本路径,旨在促进我国新闻采访事业的顺利推进。

一、新闻理论融入采访实践的必要性

首先,新闻理论是开展新闻工作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新闻活动的产生、发展抑或是后续新闻报道都涉及新闻基础理论。将新闻理论融入记者采访实践工作中,其较强的基础性与指导性能够促进采访实践的顺利进行。加之新闻工作内容与新闻分类繁多,甚至在不同的事件中新闻理论内容的运用的也不近相同,若要紧密联系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新闻理论贯穿、连接则必不可少。

其次,新闻理论可帮助采访人员有效激发新闻灵感。采访工作的本质就是针对相应的社会现象提出立意身体的问题,通过广泛地收集社会民主意见而充分反映社会现状。在当前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自身必须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新闻理论知识,增强其职业、社会敏感性,才能够准确分析读者对新闻内容的偏好、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等,从而做出贴近时代的新闻报道[6]。在记者人员的采访工作中融入新闻理论,可以很好地激发其新闻灵感,使得以语言为载体的访问调查与读者、社会大众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

二、将新闻理论融入采访实践的基本路径

(一)遵循采访规则

在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中,需要遵循采访规则——不隐瞒、不说谎、实事求是。通常情况下,在开始采访之前,记者人员与被采访者之间会先进行采访模拟,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像对方传达自身的需求与意图。从记者角度上说,则希望被采访者能够很好地配合采访工作,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充分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并且能够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负责;从被采访者角度上说,他们则希望记者能够准确、公正地报道事件,以媒体为自己发声。由此可见,在采访之初,记者与被采访者双方都是对采访实践抱有期待的。但是,在诸多采访工作中,不遵循采访规则的情况也屡见不鲜[6-7]。例如,被采访者有时会为了自身的形象或利益情况向记者传达错误的言论,甚至会编造、扭曲事实。或者记者欺骗被采访者,为了获取自身想要的内容素材,故意引导被采访者提供错误的信息。如此一来,不遵循采访规则会使得记者难以分辨谈话内容的真实性,也会导致被采访人员拒绝采访。

(二)研究采访内容

在采访工作开始之前,记者应当提前做好相应的采访准备,一来为了更深入了解所要采访的事件,二来则有助于提升采访质量。采访准备主要包括相关事件历史资料的收集与研究,记者通过研究前期材料、更好地了解被采访者,从而针对性地准备采访问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直接关乎记者是否能够与被采访者建立起紧密联系。在采访问题提出方面,很多想要了解的内容也可以在前期的资料收集、研究环节中得到,例如,在名人访问工作中,被采访者的年龄、籍贯、学历水平、毕业院校、家庭情况等都可以提前了解到,因此,在正式采访期间,也切忌提出这类可搜索到回答的问题。但从另一角度上说,在研究采访内容时,记者也需要注重总结、准备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这些简单有趣的小问题能够很好地缓解被采访者的紧张状态,拉近采访距离。为了充分体现新闻的价值,随着采访工作的持续深入,记者向被采访者所提出的问题应当为观众、读者们普遍关系的问题,即主要问题,故而采访研究内容也应当以此为主要内容,做好充分准备通过采访获取独家资讯,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

(三)适当强硬提问

通常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奠定采访基础,在采访工作进行之初,记者所提出的问题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面对这些问题时,被采访者可以不要十分谨慎的组织语言回答,采访双方都处于一个比较轻松、休闲的状态。若反过来说,在采访的一开始记者就向被采访者提出封闭式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激起他们的紧张情绪,不利于后续深入采访内容的展开。随着采访的进行,记者则可以适当进行强硬提问,若要使得所采访、报道的事件更加贴近真实情况,那么就应当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所要提出的问题,必要时通过强硬提问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而得出真实的答案[8-9]。此时,记者也可以根据被采访者在思考问题时的表现而得出相应的判断,比如,被采访者延长回答时间、眼神躲闪、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时,则意味着其回答大概率存在隐瞒真相的情况。少部分业界记者在采访时有着强硬式提问的工作作风,但大体而言,大部分记者在访问时会注重保护被采访者的个人私生活,不过为了丰富访谈内容,适当地提出一些敏感问题或有可能使得被采访者产生畏难情绪的问题,则有可能更容易收获真实的采访反馈,因此,适当强硬提问也应当是记者们需要掌握的工作技巧。

(四)提升被采访者回答真实性

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访问交流之初,双方会有一定的适应、相互试探阶段。如在记者提问开放性问题时,被采访者尽管可以不拘泥于谨慎作答,但也无疑会自行考量所作出的回答会不会对自身日后的行为、工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则可以相应地流露出自身的主观态度,从而给被采访者带来被尊重与欢迎感,以此对其受访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发现被采访者基于自我保护意识而不如实作答的情况,为了提升其回答的真实性,确保采访有效性,记者则可以适当表现出自身被欺骗后的负面情绪,此时被采访人员则有可能因为愧疚、不安情绪驱使自身说明实情[10]。对于被采访人员是公众人物、政府官员的采访工作时,记者有权要求被采访者发表对自身言论负责的话语,适度压制被采访者要求其给出正面的回答。若不能够给出正面回答,记者则应当告知其在报道中会写明“官员或社会知名人士无法正面回答该问题”的字句[11-12]。这种提升被采访者回答真实性的措施也广泛应用于公众人物、政府官员的采访工作中。又或者对于被采访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时,对于记者所提出的专业问题,可以直接要求被采访者以专业、严肃的心态接受访问,且不能够以任何理由拒绝回答,此时,若记者发现被采访者十分悠然地接受采访,则可以注重观察其是否存在掩盖实情的情绪或心理[13]。针对这一现象,通常做法有如下两点:其一,想被采访者提出一个专业领域内的基础问题,若其回答状态不变,依旧侃侃而谈,那么此前问题的回答可信度可判断为较低;其二,在被采访者作答期间,及时对其回答进行记录,以便于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当之处前后矛盾内容后,以此逐渐引导被采访人员提供真实的信息。

(五)合理运用新媒体信息工具

在当前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持续进步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记者应注重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充分发挥出新媒体信息工作的信息传播功能,进一步实现新闻职能。例如,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新闻的了解需求,记者可以通过手机、数码相机、录音笔等设备进行临时采访,采访完毕后也可以利用微博、网易、微信等不同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新闻信息的传播和发送。同时,为了提升新闻传播效率,在保证新闻质量与真实性的前提下,记者也可以借助相应的社交手段与广大读者、观众进行在线互动,更好发挥新闻社会舆情的引导价值。合理运用新媒体信息工具也要求广大记者群体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了解新媒体工具的操作特征,提升自身的新闻收集和处理水平。例如,现今较为流行的新闻网络直播形式,就能够实时将民众身边发生的事件传达出来,为更多的人群提供了警示语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工作具有较强的新闻应用综合性与复杂性,在面对不同的事件与不同的采访对象时,都要求记者人员能够做到随机应变,通过合理、科学的新闻手段挖掘事实真相。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理论内容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它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新闻传媒的大方向,也能够在采访工作中提供诸多有益策略,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14-15]。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理论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坚持理论创新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你有过急切的等待吗
主要内容
分析新闻采访中的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