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创作机制研究

2019-03-20梁笑然

传媒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影视

李 峰 梁笑然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论述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文艺创作指导思想,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纷纷开展研究与创作。然而只有认识“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文艺思想深刻内涵与实际意义,才能针对现有问题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创作真正具有“人民性”的作品。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创作导向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其内涵是将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体现了文艺的人民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核心问题。只有扎根人民,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内涵本质是将人民置于文艺生产、发展、接受的核心和中心地位。

影视艺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种类,在受众面、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也担负着示范作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新时代影视创作指明了方向。对其深刻内涵的理解也为实际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我们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提供理论认知,甚至盲目追风。新时代影视艺术发展面临挑战,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电影票房跃居全球电影市场第二位,但经典、有影响力的作品却并不多。融媒体格局已成定势,5G、4K、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浪潮下,如何不迷失在眼花缭乱的技术变革中,坚持内涵创作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为影视工作者提供了答案。无论媒介表达方式、技术如何变化,核心价值不应改变,那就是坚持人民性,关注人民的生存、价值、需求,这是我们影视创作的价值轴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深厚的创作土壤,这是影视艺术迎来的新机遇,也是作为影视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创作现状分析

新时代影视人对如何抓住时代机遇、以人民为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等做出了很多研究与创作努力,例如《李保国》《十八洞村》《在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电影电视剧作品,《国家保障》《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还有关注乡村振兴的对农节目《乡村合伙人》等电视节目,以人民生活出发,以人民参与为主,创作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导向和人民情怀的影视作品,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重主题,轻人物”。创作者过分强调主旋律价值观念,为了主题而主题;有些作品也表现出追求情节曲折,过度煽情等。没有真正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深刻内涵,故事游离于表面,没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缺乏自然生活气息。第二,中国故事“讲得”不够好。在一些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的讲述中,很多作品讲述方式比较陈旧,表现形式单一,带有一定说教色彩,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第三,传播形式与效果不理想。各级电视台创作了很多“命题作文”作品,但不乏优秀感人,源于人民生活的好故事,这些作品主要在主流媒体平台播出,其他媒体平台明显滞后。互联网给影视传播、用户体验、收看方式、制作手段等方面带来了颠覆性变化,不抢占网络媒体平台,就等于放弃了的广阔传播路径,也就放弃了更多受众。第四,激励与保障不健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产出的作品,往往贴近党和政府主流话题,不以经济效益作为第一位,推广营销方面比较单一,很难产生巨大的市场反应,扶持跟不上创作者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创作机制

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的优秀影视作品,仅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只是物理性贴合,是对理论认识的肤浅表现。我们对影视创作的考虑不能脱离产业链,“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不是简单从创作单方面出发,我们要考虑传播、推广等方面。

(一)选题机制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新时代的记录者,影视创作应以现实主义题材为创作追求,关注人民生活,反映时代变迁。建立现实题材创作选题机制,包括从策划、征集、打磨等步骤机制,并形成影视创作题材库。首先,政府、影视主管部门等确立现实题材作品长期规划,策划诸如爱国主义、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等系列选题。其次,开展丰富的征集活动,形成现实选题、剧本等征集机制。鼓励影视创作者、学生等进行田野调查。入库作品要有组织地进行打磨提升,避免出现前文提到的“重主题、轻人物”现象。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定是立足时代塑造人,人是我们创作应该重点关注、刻画的核心要素。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侯亮平,电影《李保国》中林永健饰演的李保国及其妻子等人物形象,得到了观众认可。不同于好莱坞主角光环、远离现实的个人英雄形象,中国影视文化塑造的人民形象应该符合人民生活经验,真实可信,具有新时代人民的典型形象。

(二)人才机制

影视人才是与时俱进极为鲜明的人才类型,当下及未来制约影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讲好中国故事的影视创作,从选题策划、征集,到实际拍摄创作,再到传播、推广,整个产业链条上都需要合格、优秀的人才实现。重点完善影视剧本创作人才机制,从创作之初把关、提质。重视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对新时代文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人文、美育学习;在校园创作中注意对创作题材的引导;加快双创培养,改变陈旧教学模式,更新专业知识结构,鼓励学生专业创新等。各地应重视影视创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重视人才培养、引进与稳定,通过开辟影视人才库、智库平台等方式,构建完整的影视人才链条,注重平衡不同人才类型的结构。

(三)传播机制

主流媒体承担了更多的主旋律作品传播,目前“以人民为中心的”的现实题材作品的传播渠道表现出单一、滞后。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应多渠道整合全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继续打造主流媒体重要阵地,开设更多专栏、模块;带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互联网新兴影视业态加入合作,高度关注新媒体的运用;引导各种新媒体平台推广,履行社会责任。同时,给予作品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加强成果展示,政府、各地影视主管部门可扶持相关重点现实主义作品,开设绿色通道;开展研究、交流、影展等活动,扩大重点作品的展示空间、知名度等措施,以实现覆盖面广,传播快捷。

(四)激励保障机制

无论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理念,还是建立多方联动的影视创作机制,都需要激励保障措施来最终得以实现。首先还是要强化政策保障和财政投入。政策上可设立、培育影视精品工程等项目,对精品工程项目给予坚实的政策保障。其次,资金投入突出重点,健全激励机制。口碑良好、优秀的作品要进行表彰公示,并大力补贴;设立专项经费,在获奖、票房、收视率等良好的作品要从创作者、投资方、推广方等及时进行奖励资助。同时这样的作品应该得到更多扶持性展示机会,在主要媒体和视频网站显著位置保持一段时间的推荐,逐渐形成可以持续发展态势,实现更好的激励效应与传播效果。

四、结语

新时代推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创作机制导向可包括创作选题机制、影视人才培养机制、激励评价机制、传播机制等,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倾向贯穿整个影视生产,只有形成联动机制才有可能全力推进新时代影视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影视创作优秀的讲述人民故事的经典作品。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影视风起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影视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