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育人为本”: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19-03-20邱战鹏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职生校园院校

邱战鹏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就顶层设计理念而言,高职体育课程在延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普适性理念的基础上,应突出强调体育课程在高职领域的独特性,即为高职生职业成长与发展的准备性与服务性。就微观实施环节而言,高职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即要实现健身性、时效性、科学性、人文性、职业准备性的有机统一。本文在厘清高职体育课程内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与不足,创新提出高职院校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具体实施策略,旨在为高职体育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在特征

(一)从课程性质与目标的定位看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课内、课外的学习为主要平台,在满足学生增强自身体育素养基本诉求的同时,更能够满足学生提高未来职业体能素养的发展诉求。这是高职高专体育课程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课程性质的根本所在,也是高职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决定了高职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另辟蹊径,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普通本科院校的经验与做法。

(二)从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看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职业体能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人文素养是高职生职业综合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职业体能素养是基础,专业技能素养是关键,人文素养是保障。离开了良好的体能素养与人文素养,再强的技能素养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力量。以提升学生未来职业体能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高职体育课程,不应低估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应找准自身地位,积极与专业技能教育增强沟通与衔接,明确分工,共同为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应有力量。

(三)从课程架构与内容看

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和具有鲜明职业特点为导向。其中,校内环节主要由课内的体育必修课和体育选修课,以及课外的体育社团、运动训练与竞赛等共同组成。校外环节,主要是指高职生在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期间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并接受考核的教学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体育选修课的平台,紧紧围绕学生不同个体对体育活动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结合院校优势与特长,构建特色鲜明、富有实效的体育选修课的发展思路与模式,突出高职体育课程为增强学生未来职业体能的服务性与准备性。

(四)从课程评价体系看

高职体育课程应创建多主体、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可以改革创新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途径和方法;评价内容可以由体育专项技能考核、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等组成,不断丰富考核内容。

二、安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一)从体育课程设置看

调查发现,安徽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课率为100%,总课时大多为64-96学时。开课对象大多数学校面向一、二年级学生,大一一般开设体育必修课,大二一般开设体育选修课,每周为2学时,大多都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正常的教学时间段。

(二)从体育教学内容看

调研显示,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田径、健美操、网球、瑜伽、手球等。其中,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和健美操开设率较高,网球、手球、游泳的开课率相对降低。

原因在于,一是体育课程的开设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耗材的限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相关的体育课程就无法正常进行。二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过多注重某一体育项目的技能、技巧、规则等教育,很少结合专业(群)特点,植入相关职业体能的训练教育。三是高职生在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期间,绝大多数院校的体育课程都无法正常开设,学生的体育锻炼也处于失控状态。

(三)从体育教学方法看

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还是以讲解示范为主,强调以“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式要避免单一化,要增强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革意识,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从体育教学评价看

调查显示,安徽高职体育教师在期末对学生开展教学评价时,大多使用“结果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在教学评价上,应尽量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突出“以生为本”的评价特点。

三、“三位一体 育人为本”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职体育教育理念的定位,要摆脱传统“技能教育”单一思维的限制,应站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适度提升体育项目竞技水平,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加以考量与调整,摸索出符合高职生身心特征的体育教育模式。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高职体育教育一线的实践与反思,提出了“三位一体,育人为本”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其中,“三位一体”即课堂(体育公共课与选项课)、体育竞技代表队、体育协会(社团)”教育阵地的有机统一;“育人为本”即“健康教育、技能教育、人文教育”育人宗旨的有机结合,

(一)充分发挥“三位一体”高职体育教育阵地的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体育教育一般都是在课堂上完成,课上、课下不联系,课内、课外易脱节,教学是教学,竞赛是竞赛,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竞赛而竞赛。在“三位一体”的高职体育教育阵地中,课堂是基础,竞技代表队是领头羊,社团(协会)是有益补充。

课堂是基础。高职体育必修课与选项课,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高职体育的课程教学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还应增强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解构与重构体育课程内容,灵活组建教学模块,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体育锻炼为载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内涵,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竞技队是领头羊。高职校园体育竞技代表队,在高职校园体育运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通过有计划、针对性的训练与比赛,竞技代表队不仅可以展示学校体育的竞技水平,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协会(社团)是补充。体育协会是高职体育教育的有益补充,能拓展体育项目的开展方式,增强体育运动的娱乐性与趣味性。首先,高职校园体育社团的多样性与成员的广泛性,丰富了校园体育的内涵,有利于大学生通过体育社团的平台,养成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的健全人格。其次,高职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活跃了校园体育的氛围。大学生入团、退团自由,根据自身体育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社团,活动形式多样,教师适度参与指导,社团始终倡导“自由平等”的活动理念,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1]。最后,高职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的高层次性,提升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品味与质量。大学生是一个智商相对较高的群体,高职体育社团不满足传统的、简单的体育活动的重复,热衷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与组织活动,企盼创造出崭新的体育精神产品与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意识的培育培养[2]。

(二)始终贯彻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1、创新高职体育课堂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强“健康第一”理念,拓展“健康教育”的内涵

本文所指的“健康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基本素质层面的健康,即高职生作为普通的社会群体,要积极培育一定的体育爱好与兴趣,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增强自身体质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品格与修养,为中国人“健康梦”的实现添砖加瓦。二是指职业体能层面的健康,即高职生作为“准社会人”,在进入社会职场前,对未来行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体能应有所认知与准备,积极预防职业病,掌握职业病康复体育处方,以较强的职业体能素质投入到今后的岗位中去。

(1)以“基本体质健康”为导向,完善体育必修课的教学模式,增强高职生的认可与支持。高职体育必修课,在教学方式上,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脚,多动脑,逐渐提升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参与性与融入度。在教学评价上,要推动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导向人性化,从“身体素质、团队合作、创新学习、情商逆商”等方面,给予学生一个合情合理的评价结果。

(2)以“职业体能健康”为目标,创新校内体育选项课与创建校外远程体育教学平台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体育选项课既要改变传统的过度强调体育项目规则、技术、战术的灌输与训练,可以适当引入体育赛事、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话题,丰富课程内容,更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体能需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引入职业体能的教育模块,将体育项目教育与职业体能培育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正彰显高职体育课程的“职业准备性”的这一重要特征。在教学组织上,体育选项课的班级设置,应将相同或相近专业背景的学生编在一起,便于在课堂中植入职业体能知识与技能。

其次,就创建校外远程体育教学平台而言,主要是针对高职生在跟岗、顶岗等工学结合期间,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学生实习单位或地点为管理对象,依托微信、QQ等远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发创建“高职师生互动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即高职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积极参与日常体育锻炼,并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同时教师能实时跟踪监控学生的体育活动,并能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与职业体能相关的问题及时作出引导与解答,最终强化高职生在校外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不断增强提升职业体能的意识与能力。

2、完善高职校园体育竞技代表队的管理模式,提高“竞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首先,高职院校要在充分利用省、市体育部门、体校等资源,聘请体育教练员进入校园执教的同时,还要鼓励本校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体育专项培训、研讨会,拓宽教学视野,创新教学理念,提高体育课程的师资力量。其次,还要统筹校内、外各项资源,特别是校外要多渠道争取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赞助,全面提高校园体育发展的经费保障水平。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校园体育运动的风险管理机制,划拨专项经费,积极为大学生购买校园体育运动责任险,建立校园体育意外伤害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校园体育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3]。

3、充分发挥高职体育社团(协会)的补充作用,丰富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人文教育”的魅力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团队性、对抗性。体育精神,即体育运动的灵魂,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以“团结合作,无畏拼搏,灵活变通”为核心的体育精神,与职场、行业的生存理念是相通的[4]。职场,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与创造社会价值的主要阵地。高职体育教育要始终注重体育社团(协会)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及早树立养成“团结合作、忠诚信任、奉献付出”等的职业意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猜你喜欢

高职生校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