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常见问题分析及治理探讨
2019-03-20司拴牢
司拴牢,司 同
(1.兰州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甘肃兰州730030;2.甘肃第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30)
0 引 言
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是工程建设中易发生,并具有典型性的一些质量通病,常由于设计或施工组织管理不到位造成,如果治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还会对结构安全、耐久性等造成潜在的危害,同时也是造成工程质量投诉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强化对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防治,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建设工程质量充分、全面、均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13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3]149号)中指出,在全国开展为期五年的房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和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促进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满足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的更高期望和要求;2014年9月,住建部印发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从全面落实五方参建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等方面进行了整治。通过这些专项治理工作,各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2017年3月,住建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精神,巩固工程质量治理成果,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应该说这些年来通过一系列的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稳中有升,但从笔者近两年参加部分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执法检查的情况了解到,个别地区的建设项目仍然存在一些明显违反施工强制性标准的典型质量问题,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治理常态化机制尚未完全健立。进一步加大工程质量治理力度,落实工程参建各方的主体责任,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是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推动建设工程充分、全面和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1 行为资料方面常见问题分析
1.1 施工单位不重视专项方案的编制
审核审查合格的专项施工方案(计划),是施工、监理单位控制施工质量安全和进行质量验收的依据之一,而施工单位往往不重视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应用。例如: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案、砌体结构施工方案、混凝土试验检测计划、施工测量方案、混凝土结构实体检验方案、地下防水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屋面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等编制不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施工指导性。监理单位未制定监理见证计划,编制的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中无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相关内容等。混凝土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在混凝土浇筑前没有制定留设方案[1],施工中楼梯施工缝在梯段根部设置;当柱、墙混凝土设计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时,没有梁、板与墙、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浇筑技术处理措施,当强度高于两个及以上等级时,施工中也未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施等[2],存在施工质量安全控制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2 钢筋及接头质量试验资料不完善
1)未对抗震钢筋的强度进行复核。为保证有抗震要求的框架和斜撑构件中的纵向受力钢筋质量满足抗震性能要求,钢筋进场复试时要进行“强屈比”“超强比”和“均匀伸长率”的验算,但对于剪力墙结构或框剪结构施工中,忽视对于楼梯梯段、框支梁柱及板柱-抗震强的柱等构件中纵向钢筋“强屈比”“超强比”“均匀伸长率”的复核,存在此类构件中钢筋原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内容不完整。
2)盘卷钢筋调直后没有进行质量偏差检验。为了防止盘卷调直时过度改变钢筋的力学性能,发生钢筋“瘦身”现象,盘卷钢筋调直后除应进行力学性能检验外,所有用于工程的调直钢筋均应按照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对调直后的重量偏差进行检验,但施工中对此项检验常以采用没有延伸功能的机械设备调直而不予检验,而施工现场实际未对调直机械设备是否有延伸功能进行有效判定或缺乏相关资料记录,质量控制无追溯性。
3)施工前,未进行钢筋焊接和机械连接接头等的工艺试(检)验。施工单位对于首次采用的钢筋工程焊接、机械连接、钢结构紧固件连接节点和拼接接头紧固件施工前,参与该项工程施焊的焊工应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接工艺试验,对于机械连接接头的加工和钢结构紧固件接头等应有有效的型式检验报告并经工艺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式施工,而施工中存在工艺试(检)验流于形式的现象,即工艺试(检)验和现场施工见证取样送检同时进行和出具报告,在时间逻辑上不能印证。
4)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时,螺纹接头拧紧扭矩值的检验资料缺失。螺纹接头的拧紧扭矩值和挤压接头的压痕直径是钢筋机械连接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参数,应使用专用扭力扳手在施工作业面按照标准和设计要求抽查校核接头拧紧扭矩值,并形成抽查验收记录。施工中存在虽对钢筋螺纹接头拧紧扭力矩的抽查,但没有形成校核记录,质量检查验收资料缺失。
1.3 预拌混凝土验收资料不完整
1)混凝土出厂时的质量控制资料不齐全。混凝土供应方对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开盘鉴定不重视,资料不齐全;混凝土出厂时的抗压强度报告、混凝土质量合格证不能在32d内及时补送;混凝土细骨料中氯离子的含量常规测试和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碱总含量常规检测试验资料不完整[3],特别是当工程结构设计对此有专门要求时,存在不能及时提供混凝土氯化物和碱总量计算书、砂石碱活性试验报告的情况。
2)现场混凝土验收不规范。混凝土坍落度的检查记录和见证把关不严;有抗渗及抗侵蚀要求的混凝土,不能按要求同步留设标准养护抗渗试件等;现场同条件养护试件随意搁置,养护条件与实体结构部位养护条件不同;施工现场设置的混凝土标准试件养护室湿度控制不准确,不能满足标准养护试件的养护环境条件。
1.4 防水材料进场检验报告中引用标准不准确
1)地下防水材料的进场验收,应按GB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见证抽样检验,并出具材料进场检验报告[4]。而施工中地下防水材料检验报告存在依据材料的产品生产标准进行判定并出具试验报告,主要物理指标的判定依据不同,不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
2)屋面工程防水材料的进场见证取样送检应按照GB50207-20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并出具检验报告[5]。
3)对于有防水、防油渗要求的建筑地面隔离层卷材类、涂料类材料进场复验时,应按照GB50207-20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见证取样送检,并出具试验报告[6]。施工中存在不送检或试验判定引用标准错误的情况,试验检测报告的效力不能满足相关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要求。
2 实体质量方面常见问题分析
2.1 钢筋安装质量问题
1)框架顶层端节点外侧纵筋锚固长度不满足抗震构造要求。有抗震要求时,当角柱顶层节点钢筋采用搭接锚固时,钢筋加工未考虑柱纵筋伸入梁端顶部内锚固的构造要求,当柱混凝土浇筑后,存在框架柱纵筋锚固长度不满足1.5lab的要求。
2)在抗震设计中,剪力墙结构的底层加强部位竖向钢筋的连接,当采用搭接时,未按要求错开接头位置,竖向钢筋存在在同一截面处连接,不符合抗震构造要求。
2.2 混凝土后浇带、施工缝施工质量问题
1)混凝土结构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没有按照独立成体系设置,在后浇带未浇筑前,竖向支撑松动或缺失,造成结构裂缝及安全隐患。
2)混凝土浇筑时,后浇带、施工缝留设不规整,没有采取界面封档措施,混凝土呈坡茬,致使混凝土疏松不密实,使得界面处截面没有垂直于结构构件和纵向受力钢筋。
2.3 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缺陷修整不闭合
施工中对出现的如:梁、板裂缝,施工缝夹渣、疏松,蜂窝、孔洞及个别有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等质量缺陷处理时,没有结构构件修整或返工前后缺陷部位的文字及图像记录和技术处理方案、重新验收记录等。
3 试验检测方面常见问题分析
3.1 桩基工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桩身混凝土试件留置数量不满足规范要求[7]。在现场随机抽取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件时,对于单柱单桩,每根桩至少要留置一组试件。施工中存在依据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桩径小于1m或桩身混凝土量不超过25m3的桩,按照每个灌注台班不少于一组的规定进行留置,出现单柱单桩的混凝土试件留置不符合GB50202-201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定的情形,桩基验收缺乏有效判定依据。
2)桩基检测不规范[8]。桩基施工前不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试桩,直接利用工程桩进行检测验收,存在误判的风险。桩基检测分为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和施工后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桩检测。对于设计等级高且缺乏地区经验的工程,为获得既经济又可靠的设计施工参数,减少盲目性,前期试桩尤为重要,而试验桩静载试验通常加至极限破坏状态,因此,试验桩一般是不能用在工程桩中。当设计有要求或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无相关资料可供参考的设计等级乙级的桩基及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等情况下,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桩检测并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而桩基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验收应在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合格判定的基础上进行。
3.2 混凝土结构实体检验不规范
目前,施工现场实际留设的混凝土同条件试件主要用于拆模和进度控制,没有按照用于结构实体检验的抽样数量和制作方法要求留设同条件养护试件。现场普遍使用回弹法对混凝土结构实体进行检验,没有按要求采用回弹-取芯法进行结构实体检验。由于节能减排和绿色施工的要求,现代混凝土制备基本均掺有矿物掺合料及各种外加剂,其早期强度一般上升缓慢,而后期强度发展较快,在温度较低及养护不充分的条件下更为明显。因此,在加强施工过程混凝土质量管理,及时充分保湿养护的前提下,结构混凝土强度合格评定的试验龄期也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大于28d龄期的混凝土强度进行验收,如60d或90d等[9],具体验收龄期可由设计部门规定并给出,这样可以避免现场实体早期回弹检测时,出现龄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同时,现场应按混凝土强度不同等级留置满足抽样数量要求的同条件试件,以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方法进行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否则可采用回弹-取芯法,不能以事后回弹法用于结构实体检验代替施工过程同条件试件的留设。对于钻芯后结构构件上留下的孔洞应及时进行修补,以保证结构的工作性能,如设计有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修补;如无特殊要求时,可采用比该构件的混凝上设计强度等级高一个等级的膨胀细石混凝土进行修补[10]。
4 防治措施
4.1 重视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应用
施工企业要把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包括危大工程在内的各种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作为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重要抓手之一,发挥施工方案在施工组织管理中的策划、预防、指导、辅助验收的作用。同时要完善质量缺陷技术处理方案的搜集整理,形成质量管理PDCA合理循环,实现质量安全控制的可追溯性。
4.2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提高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
1)建设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要求进行,规范施工技术交底、施工操作和“三检”制度的落实,保证国家标准在施工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兜底作用,将质量缺陷和问题隐患消灭在施工过程之中。
2)在坚持“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基础上,施工承包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组织编写质量安全管理手册、施工操作工艺标准、工程创优指南、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手册及企业标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各分部施工前,现场应制作结构样板、设备管线样板、装饰装修工程样板等,实施样板引路制度,以此规范和促进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水平。
3)鼓励企业进行施工工法的开发和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实现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与绿色建造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提高施工科技水平和“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激发施工企业重视工程质量安全的内生动力。
4)按照施工质量样板化、技术交底可视化、操作过程规范化的要求,从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场质量控制、施工工序控制及质量验收控制的全过程,对影响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分部分项工程和关健工序做法以及管理要素等实现闭合管理,实现质量行为规范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程序化,推进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治理常态化。
5)建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评价考核体系,通过企业自评,政府监管部门的随机考核,进一步督促工程参建各方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4.3 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管理
1)按照“放管服”改革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要求,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加大施工过程的监督执法力度,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主要使用功能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督促参建各方落实主体责任。
2)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抽测制度,强化施工过程质量管理和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监管。通过对结构质量、主要建筑材料性能的现场随机抽检,验证结构实体检验及材料进场复试的情况,及时掌握施工现场质量动态,防止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行为。
3)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运用远程视频监控和现场抓拍、即时传送等手段,实现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动态管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化”现场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4)坚持施工质量安全标准化考评制度。通过开展质量安全标准化考评,公开企业和项目的标准化考评结果,发挥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促进施工企业加强全面质量安全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使“人、机、物、法、环”始终受控。
5 结 语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目前施工中一些易发生和常见的质量问题,施工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精益建造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树立标准意识,实施工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化,完善施工前的预控和强化施工过程防治,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治理力度,及时纠正一些违反强制性标准的典型质量安全问题,健全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施工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真正实现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