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
2019-03-20□杨丹
□杨 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志愿服务定义为,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正式的(非私人场合中),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术。在我国,志愿服务自古以来就以公益慈善活动的形式存在着,在20世纪下半叶步入发展正规,进入21世纪后迎来了发展黄金阶段。近年来,志愿服务愈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而高校所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具有稳固的发展基础,人力资源优势显著,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表现优异,推动着全国学校志愿服务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相对较晚,新时代下赋予高校志服务新的使命和要求,要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亟需对当前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思考应对,以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得以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一)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不健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效、有序展开,依托于完善的体系化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在我国,共青团可谓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统帅”,在高校中通常在共青团组织中设立有专门的大学生志愿者工作部门,并以共青团中心工作为圆心,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中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由此也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受到过多的行政因素干预,成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高校志愿服务部门普遍缺乏独立运行机制,没有健全的自身组织系统,在实际志愿者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自主组织、协调以及推进活动开展的力量,志愿者通常以被动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容易增长青年志愿者的依赖性、服从性,不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自主性的培养,阻碍着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二)志愿服务缺乏充分资金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得以实施开展离不开必要的经费资金作为支持,充足的资金保障是确保高校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由学校行政分配到共青团工作经费中的,志愿服务资金来源十分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志愿服务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西方发达国家在志愿服务工作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其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筹集途径来源广泛,很多资金是通过其在社会上提供非营利性有偿活动而取得的。然而,这一经费筹集途径在我国志愿服务中受到制约,致使高校志愿者组织缺乏有效良好的资金来源,使活动经费严重不足,而令志愿者活动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影响着志愿服务质量效果的实现。
(三)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亟待完善。目前,国外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并就志愿者服务提供一定的回报激励,为提升志愿者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了良好促进作用。例如,韩国高校中将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的情况记录在学业考核中;美国很多高校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学生提供多种补贴等,这些国家的激励措施对于激发学生广泛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起到了很好的激发作用。然而,我国高校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很多大学生难以持续性参与到志愿活动中,而且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也明显不足。因此,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志愿者服务优秀管理举措,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热情,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取得持续良好发展。
二、新时代下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构建体系化志愿服务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应坚持围绕共青团组织有序开展。青年群体是共青团的骨干力量,通过共青团组织强大的感召力,能助力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效推进,团组织在发挥发起和推进作用的同时,应鼓励民间志愿组织加入,允许志愿服务组织自主开办活动并进行管理。高校共青团组织还应积极推进志愿服务规章制度的完善,包括招募培训、注册登记、资金筹集、考核评估等方面制度的建设,以机制的规范化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二)注重宣传推广,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影响力。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强化志愿服务工作所具有的影响力,这要求高校能够做好志愿服务宣传推广工作,引导高校师生对志愿服务的内涵、价值等作出深入的认知,并促使高校师生在强化自身志愿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广泛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进而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以争当社会主义志愿者为荣,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培训活动,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知识素养。另外,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建设志愿者服务网站,提供全面化服务,并发布更新相关新闻资讯,营造浓厚的舆论环境,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促使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行列。通过不断的正向舆论的引导,改变社会对“志愿服务无偿性”的认识,逐步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筹措途径的拓展。
(三)完善激励机制,建设有担当力的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是实现我国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广大青年志愿者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新时代号召,争做有担当、肯实干的优秀志愿者,为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同时,高校应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以志愿服务为平台进行人才的培养,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与学业挂钩,可以从奖学金评定、学生党员发展、班级评优等方面进行考核。此外,可以建立系统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档案,力求志愿者服务成为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最终实现打造一支富有担当力的优秀志愿者队伍。
三、结语
志愿服务被称为公民社会之基石,主要具有无偿性、公益性以及志愿性的特点,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的群众性工作的有力推手。当代高校青年大学生,应以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为理想的风帆,以时代新思想为引领,为推动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燃烧青春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