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2019-03-20□李哲
□李 哲
思想政治工作,它不光包括政治领域中的思想工作,还包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思想工作以及政治领域、工作生活中的组织领导工作。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只要与人相关都与心理学有联系。现代社会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日新月异,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心理和思想,两者相辅相成,运用心理学对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定会有较好适配性。
一、心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本质相同。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从物质本质来说心理和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二是作用机制相关。人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同样,思想问题,比如觉得工作和生活都没有意思等,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使其重新找到人生目标,发掘动力源泉,进而积极工作,乐观生活。三是共为一个目标。最终的目标也都是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保障作用,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进行的服务保障。
(二)心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心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相似和联系的方面,又有相异之处。一是内容不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教育等。二是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认知、情感和意志,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方法不同。心理学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等,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并在不断的总结实践上提炼出来的,主要有情理结合、对症下药、典型激励法、启发自觉等方法。
(三)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切社会实践或说是各种工作,都是人在心理调节的作用下参加的,用心理学的视角或者方法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会事半功倍。一是提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心理和思想本质的相同,如果掌握心理学原理,并自觉运用,就可以对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使之更加科学化。二是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心理学通过对认知、情感、意志等研究,可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根据可能的行为,结合其自身的性格、气质和特长爱好等,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制定或选择“定制化”的方法,因人施教,增强解决问题的准确性。三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通过心理学的原理理论,揭示思想活动的规律,运用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知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趣味性,增强人际间的交往能力,提高效能。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政教育的“主阵地”。教育应该生动有活力,既让人长知识,更让人受教育。但现在有的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有“完任务,耗时间”的现象。常常是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听众刚进入课堂就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者听是听着,但是面无表情,心无波澜,听讲授课呆若木鸡,不知所云。再者,授课人员有时讲授枯燥无味,照本宣科,“读稿子”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宁愿上班工作也不愿听教育。究其原因,一是知识陈旧。举例多是“老故事”、“旧故事”,而新鲜点、热点少。由于网络发展,接触信息来源广、数量多,受教育者甚至比教育者懂得多知道的多,所以注意力会分散。二是内容单一,教育多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历史使命和经常性教育,长期不换“频道”,容易让人困乏。三是形式落后。现在最火的软件莫过于抖音、微信、微博,一段小小的视频能激发出很大的能量,而且很吸引人,有人说“抖音五分钟,人间一小时”,而时代发展了,教育如果没能跟上时代,运用多种方式和媒体进行,就会过不好“网络关”,脱离受教育者越来越远。
(二)实际效果差。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花了不少,但效果却不佳。课堂上启发思考时,也是无动于衷,最后出了课堂过耳就忘,政治思想没有增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理论晦涩有距离感。“高大上”的理论,没有“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因此,教育内容常常是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语言优美,但就是听不懂。再次是没有让受教育者有融入感。听众会感觉到,教育内容和自己“关系不大”、“不接地气”,不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该怎样做。另一方面是教育与实际工作生活脱节。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未能联系实际工作生活和切身利益,只是单独、割裂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和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三)工作没动力。一些基层干部对待工作,毫无生气,“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不积极主动,而是被动应付,满足于被安排,而不去主动的去思考,去做。再者,还有思想陈旧,满足于老观念、老思路、“老套路”干工作。或是有了更有效更管用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愿去用,只守旧不革新。究其原因,有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的因素。心理学有个名称叫做心理舒适区,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愁基本生存,可以满足基本精神需要的境地。贪图安逸就会一直处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就是在“温水煮青蛙”,消耗着时间和生命,工作也是一潭死水。甚至还有一些人的官僚作风未清除完全,满足于有事情直接安排给下级,或是等着上级催的时候才去做,或是上级把各种条件创设好了,自己才动手做。应该自己亲自着手亲自处理的,不去干,当起了“甩手掌柜”,或推诿扯皮踢皮球,缺少担当精神,
三、如何运用心理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一)运用注意原理,凝聚吸引力。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而选择是接受新知识的第一步。一方面,只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观需求或者感兴趣、爱好的事情,才能更容易引起其注意。也就是说,教育合乎“胃口”。因此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考虑针对性,有的放矢才能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新异刺激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因此必须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诙谐幽默的语言,内涵丰富的知识,灵活多样的形式,无不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二)运用替代强化理论,树立政治工作威信。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方式来学习的,学习者是主动的个体。而基层领导骨干,无疑在基层中起到榜样的身份。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必须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影响、感染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说明自古代,榜样的示范作用,就已经被人们所重视。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7月,在主持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上曾经说过,“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而现在有些领导说的鞭辟入里,悦耳动听,政治工作的“形式”非常漂亮,但群众就是“不感冒”。为什么政治工作效果不好,没有力量,威信树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表率作用不好,作为“代言人”,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更有甚者,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一堆,说的自己很满意,说的自己都信了,但是群众一眼就看出来了。言教很重要,同时身教更重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必须有“自己是被模仿的榜样”这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身正才能立好政治工作的威信。
(三)运用需要和动机理论,最大调动积极性。心理学中的需要,指机体内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即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是动机的前提,正常人的行为和活动都是受需要和动机指引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良好的需要满足后会产生良好的动机,进而会产生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把个人和集体、社会、国家联系起来,明悉个人影响着社会,社会也影响着个人,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树立良好的导向,把个人的梦想和我们的强国梦联系起来,自己努力有所成就,也就是在为我们的强国梦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