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立足专业实践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19-03-20□刘瑶
□刘 瑶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处在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高职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多方面考验,如何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如何立足于专业实践的培养造就学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使命,也是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的关键。
一、职业教育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时代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自古敬重“能工巧匠”,信息时代赋予“工匠”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更加强调“工匠”的高尚品德与职业素养。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任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当代职业教育领域将“工匠精神”理解为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求精的价值理念,坚守的责任感以及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是职业道德、专业素养、敬业精神的统一。它体现为工匠精神的专业性、人文性、事业性与创造性,对工作过程的专注与执着、对工作目标的精益求精、对工作方式的创新体验。
(二)“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解决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方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对人才的社会需求迫切,然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不足、技能人才流失严重、职业院校学生工作态度与择业观念存在问题,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信息的高速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当前职业教育为解决市场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在积极寻找突破口,如何更好的将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为二者指明了教育方向。
(三)立足于专业实践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是实现职业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都需要“工作技术”与“职业技术”的有力保障,“工匠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精进的专业本领,又锻造了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职业素养,为实现职业教育的转型提供重要保障。
专业实践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并与“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相辅相成。职业教育为实现专业实践与社会的有效连接,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精进技艺的同时,体验实践与操作的乐趣,体验社会实践与实习就业的过程,学到了本领,锻造了职业的素养,实现职业教育的完整性,立足于专业实践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为职业教育的特色品牌提供了依据。
二、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存在的困难及成因分析
职业教育人才肩负着适应社会要求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双重使命,职业院校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受到社会发展、院校培养能力、学生素质基础、人才培养环境的多重制约。
(一)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人们重视人文教育,轻视体力技能教育的现状,中国社会经历了通过体力劳动实现温饱生活直至幸福生活的历史变革,在传统观念中,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制约。
(二)院校培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费、师资、生源等多方面的影响,使人才培养的能力存在屏障,往往重理论培养,弱化了职业学生的实践需求,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评估与考量,加之硬件及配套设施的不足,学生不能通过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学到“工匠”的本领与精神内核,因此限制了“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三)“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受到学生素质基础的制约。高职学生素质基础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受到教育环境和心理接受能力的影响,形成职业精神的过程较长,使“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大部分学生接受“工匠精神”培养,具备社会的竞争力。
(四)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受到人才培养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部分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初衷与学校独特的教育优势,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定位不明确,不能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三、职业教育构建“工匠精神”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专业实践与工匠精神培养相结合,树立“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品牌。确定“德技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由于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竞争力,职业院校纷纷创新教育品牌,这为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当今社会技能型人才与崇高的价值追求相辅相成,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认同,职业教育把握教育时机,将专业实践与工匠精神培养相结合,更加有利于明确“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技能培训课程,创新实现多元化素质考核和评价。设计以技能培训为主要实践途径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和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实际演练,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专业实践中,并将学生个人、家庭成员、实习单位、合作企业等多方面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将实践任务放大到就业当中去,创新实践多元化考核与评价机制,课程体系丰富的内容,从专业基础到专业选修,从实践课程到实训课程,从校园体验到实习锻炼,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注入到每个教育任务当中。
(三)以赛备战,营造浓厚的“工匠精神”校园竞争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真知的主动性,以挖掘技能培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跟踪与负责,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传承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与思想的宣传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拼搏进取、敬业奉献的精神,协调推进育人方案,创造工匠精神引导的校园文化宣传氛围,最终建立系统的德育教育工程。
四、结语
通过探究专业实践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不断寻找培养“德技合一”复合型人才的可行性教育手段,把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养成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进行高素质学生培养的侧重点,并将其注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建设当中,使职业教育环节更加科学,更加系统,以服务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