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土豆》中“福女”的悲剧性及教学策略
2019-03-20金明实
□金明实
《朝鲜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是朝鲜语(韩国语)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其中短片小说《土豆》是朝鲜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土豆》小说中“福女”悲剧形象及教学策略。
一、《土豆》小说的创作背景
1910年日帝实施土地调查政策,农民丧失土地权,或划分为国有,或划给日本地主、东洋公司等。1920年日帝实施产米增值计划,使朝鲜米的产量赠加,但增加的米要输出到日本,虽然产米量增加,但农民食用米的数量减少,逐渐变为食用杂粮。殖民地政策使自作农没落成自小作农化、小作农的穷民化、流离民乞人化。《土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这部小说被称为自然主义文学,主要写的是一个农家女由于贫穷道德败坏的过程。
二、小说《土豆》中“福女”的悲剧性
从小说的情景结构来看,它最开始介绍了福女的家庭背景,福女出生在一个农家,她从小的本质和所受的思想教育是传统的教育,比别人家的女子更加懂得家律,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从福女的道德观出发,强调福女的本质是好的。但是她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爸爸把她卖给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这个男人天生比较懒惰,没有能力养家糊口。这正是福女不幸的开始。
福女丈夫的懒惰导致他们失去信用,福女为了生活努力地工作,但是丈夫什么都不干,两个人被赶了出去。最后到了贫民窟,贫民窟里的人什么肮脏的事情都做。受这种环境影响,她开始撒谎找各种理由乞讨。福女的丈夫推助福女堕落,如果丈夫与福女一起努力工作挣钱,他们也就不会被赶出来,也不会到最肮脏的贫民窟里。但是,她丈夫的懒惰致使福女要为生计而发愁,要想着改变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想各种办法,后来堕落到乞讨的这一步。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中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呢?何况还要养活两口人。
她可以像村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找一个男人挣钱养家,但是她不能做那种事情,这里也可窥视到其他女性的命运,在这里生活的女性多数都是“卖淫”,但是作者并没有介绍这些女性是不是已婚,不过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中,女性也只能靠“卖淫”维持生活。福女因为所受的教育,在这种社会现实中,与“贫穷”斗争着,在这种道德与贫穷的冲突中挣扎着,这是悲剧产生的根源。“悲剧产生于矛盾和冲突中,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现象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遭到毁灭或者经受巨大的灾难”[1],福女在这种冲突中逐渐“失败”,“道德”败给“贫穷”,将一个本质好的女人“毁灭”,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监督长让她过来,她明明知道监督长的意图,却乖乖地跟去了,建立性关系,从这开始福女的世界观、道德观变化了。福女原来认为不是人做的事情,不可能做的事情,她开始接受,并开始把这个当作最有效的挣钱方式。观念的转换,作者正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开始一步一步地滑向道德的深渊。
导致福女死亡的决定性原因是嫉妒,嫉妒跟自己相好男人的女人,这是男性中心思想,是对从事卖淫女性的现实无知的表现。卖淫就是一种很严格的“劳动”。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福女”与“王先生”的关系,不是卖淫关系,而是转变为爱情[2]。他们最初是卖淫关系,后来福女对王先生产生了感情。福女对王先生来说只是性工具,但是,对于福女来说,最初王先生是她的“摇钱树”,然后就日久生情了。否则,她还可以继续找其他的男人卖淫,这样仍然可以赚钱,也可以不计较王先生去找老婆。但是她对王先生产生了感情,所以嫉妒他和女人在一起,正是嫉妒心这一点让她断命。一个“道德败坏”的女子是不能得到爱情的,最后命葬在自己所单恋的对象中,实在是可悲,更加托显出福女的悲剧性。
死亡和悲剧总有着那么深层次的联系,死亡是个体生命的终结,死亡让人感到生的有限,而在一种有限的生与无限的欲望冲突中,悲剧成为这场冲突最终的结局。悲剧主人公的死亡,也即肉体的毁灭,成为了悲剧性的最后终结。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由生向死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人生有限死亡的终结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生的价值,反思个体生命的永恒所在,反思悲剧。正是在一次次这样的反思当中,人类才得以发展,才得以进步,悲剧性就在这样的反思中得以存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死亡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悲剧。悲剧主人公的死亡给人们以最大的打击与震憾,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悲怜。可以说,死亡情结是悲剧文学的灵魂,悲剧正是死亡情结所呈现出的张力。
这部小说中的福女其实是个悲剧形象,悲剧是说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福女的本质是好的,因为当时的环境,被卖给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男人,但是这个男人致命的缺点是懒惰,福女为了生活努力的工作,还养丈夫,最后找了一个最有效的挣钱方式是卖淫。金东仁在塑造妇女形象时,妇女道德败坏后,以死结束了小说,作者安排死亡是因为他认为死亡是妇女卖淫应得的惩罚。在作者眼里,道德败坏是很可耻的事情,所以用死的方式结束了妇女的生命,多数研究者也认为这是福女的命运,而实际导致福女堕落的直接原因是丈夫的懒惰。而社会贫穷的环境是导致福女堕落的根本原因。福女也曾经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过,但是因为丈夫的懒惰被赶了出来。在当时的社会,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也只有卖淫是最有效的挣钱方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福女挣钱还要养丈夫,从这点看她也是被生活所迫的。但最后福女死亡后,曾被福女养着的丈夫竟然还数钱了事,这比卖淫更可耻,道德更加败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福女是个悲剧人物,作者塑造了一个道德败坏全过程的女性形象,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正是为了揭示当时社会贫穷的生活面貌,但却牺牲了福女。福女这一生的命运全部都掌握在男人的手中。她主宰不了自己的生活,通过福女,可以看到这父权社会开始瓦解,男人的主宰也开始动摇,福女的丈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让福女受到了惩罚,但是福女的丈夫事后还收钱,更进一步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黑暗面,这正是悲剧所起的效果,牺牲福女,活生生地把一个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摆在面前,让读者震撼、怜悯。悲剧的效果正是这样。
作者牺牲“福女”,从侧面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女人观。作者从文脉上很自然地展现给大家,一个女人道德观转变的过程,从一个单纯的女孩到道德败坏的卖淫女的转变,然后让她受到死的惩罚。虽然卖淫不得已,但是作者仍然看不得女人这种性道德的堕落,这跟作者的经历不无关系,作者受爸爸和哥哥的影响较大,哥哥是个非常冷酷的人,东仁成长的环境中也很少接触女人。另外,成家后老婆的背叛,让他更加“憎恨”女人的背叛。正如福女背叛丈夫,虽然丈夫也数着钱乐,但是作者却是鄙视,所以作品中女人最后的结果就是死。
三、结语
总之,作者塑造了福女的这个形象具有悲剧性,但是这种悲剧性的效果,让人们目睹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尺度,引导学生思考福女悲剧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