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贫困生性别差异教育
2019-03-20□王娟
□王 娟
在大多数国家,教育机会的分配仍然不公平,教育机会分配显然更多地偏向于具有优越家庭背景的人。科尔曼在其教育理论中指出,三种家庭资源将会影响到人们的教育资源获得,其中包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此外还应包括文化资本。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教育获得方面显著缺乏经济资本,同时其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也间接受到影响,因此贫困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就比一般学生困难,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贫困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遇到了更大的阻碍,贫困学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完全与普通学生一并视之,并且这种由贫困学生心理特征决定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
(一)强烈的自卑与过度的自尊。贫困生经济方面受到严重制约,在物质生活方面易感觉心理失衡,当同一宿舍乃至同班同学都拥有某样东西,仅贫困生自己没有,就更容易产生脱离群体的感觉,经济上的窘迫往往促使他们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特别是贫困女生,在大学生活中容易受到其他女同学盲目追求外表美的影响,缺乏经济来源,难以改变自身“寒酸”形象的她们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与强烈自卑相对,有些贫困学生因为内心的自卑感到心理失衡,反而在某些方面产生了过度的自尊,在与人交往中往往对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过分敏感,时刻都在提防别人以自己的贫穷为话题。自卑感和过度的自尊心都将导致贫困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困难。
(二)自我封闭。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较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群体之一。由于经常处于囊中羞涩的状态,难以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表现突出”,加之部分贫困生自认为缺少其他人的理解和交流的共同话题,容易产生“我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心理暗示,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女生容易顾忌自己“不佳”的形象,很少主动发起谈话,久而久之,试图主动与之交流的学生会因贫困生的自闭倾向而敬而远之,这层隔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贫困生自己构筑起来的,在之后的人际交往中又形成恶性循环,只有让贫困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并不“特殊”,消除这层隔阂,才能从本质上解决贫困生的自我封闭问题。
(三)焦虑与抑郁。既要精打细算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尽力维持人际关系,同时也不能放松学业,努力追求更好的发展,不辜负家长期望,贫困学生面临着远远超出其他学生的压力,由此产生极大的不安和焦虑情绪,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抑郁倾向。
(四)嫉妒。贫困学生希望在各方面发奋图强,以超越自卑、博得自信,但在遇到阻碍和挫折时难免一番努力付诸东流,这时他们容易失落、不满,导致心理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他人成就的正确归因,认为别人都是运气好,从而产生嫉妒心理,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部分贫困生在心理调节失败时可能产生不良行为,如故意破坏他人的成功、盗窃等。
(五)强烈的成就动机。经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贫困生的成就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兰德在其理论中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亲和需要。按照麦克兰德的理论,贫困学生三种需要程度应普遍高于一般学生,而贫困男生在成就需要和权利需要上要高于贫困女生,贫困女生则会在亲和需要上略高于贫困男生。一方面,取决于男女生性别差异,例如女生更倾向于注重人际关系,而男生更加希望满足成就需要。另一方面,受到社会角色期望的影响,男生被认为是有责任承担家庭经济负担的,也更被期望获得成功。
二、贫困生心理特征的性别差异
近年来,教育界和相关研究团队给予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关注逐渐增多,提出了大量针对贫困生教育的建议和改革措施,但是一般认为贫困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而近期有研究者发现,贫困生心理特征是存在性别差异的。
吴洪艳、赵玉芳在大学贫困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研究中揭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远远低于常人,并且,贫困女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及社会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三个因素层面上远远低于贫困男生[1]。
何瑾、樊富珉通过研究指出,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指数以及总体情感指数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负性情感的感受上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同时也发现,贫困女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且自我肯定程度明显低于男生,贫困男大学生所体验到的情感要显著比贫困女大学生积极。此外,贫困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显著水平上高于贫困女大学生[2]。
以上两个研究总体表明,贫困女生相较于贫困男生来说,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具有更低的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这样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生心理特征具有性别差异,不能将贫困男生和贫困女生的心理问题都视为相同,也不适宜采用相同的帮扶手段。从自我价值感水平和情绪水平分析,贫困男生更易由于高自尊而认为别人的帮助是嘲笑和讽刺并拒绝学校和同学给予的帮助,而贫困女生在参加团体活动时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消极影响。综上,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比解决贫困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困难。
三、实施贫困生性别差异教育的对策建议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时对高校贫困生发挥影响。而在大学校园中对贫困生的教育起主体作用的主要是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方式。
(一)营造公平的教育氛围。一般来说,同一地区经济差异较小,贫困学生在原来的学校中成绩优异,进入大学后短时间内要面对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公平的教育氛围有助于贫困学生尽快融入集体,贫困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在集体对他们的接纳将更易于向他人敞开心扉,排解不良情绪。教师努力营造公平的教育氛围可以使得班级中一视同仁,使得因经济、外表等因素的隔离和分化最小化,最大程度降低学生群体中认为贫困学生不同于其他人的观念。这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良性竞争氛围,减少学生在物质上的相互攀比。
(二)针对两性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实践当中众多学者发现,大学生的认知思维活动,特别是智力水平和创造能力在情绪健康的状态下最易得以充分发挥,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3]。大学生群体在管理情绪和进行情绪调节方面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情绪管理的能力尚有缺乏,贫困学生在众多压力下面对自己的失望、焦虑和沮丧常常无法摆脱。因此,教育和训练贫困学生情绪调适的方法、技能,是促进其摆脱心理障碍,帮助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解决的办法包括预防和调节两个层面。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励手段,培养贫困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懂得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从现实层面预防负性情绪的产生。而当负面情绪不可避免时,教育者应当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调节方法。针对男女生性别差异有侧重地讲授和训练不同的情绪调节手段,例如教育易冲动的男生先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在恰当的场合和时间予以释放,而对于女生则可以促进她们与其他同学,特别是同样贫困的学生彼此交流,以排解孤单和焦虑情绪,积极向他人寻求情感支持,掌握一定的信息和资源以解决实际问题,等等。此外,学校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也应考虑到贫困生寻求帮助的可及性。由于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卑微”,贫困生在心理咨询寻求帮助时会有较多顾虑,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以贫困生为主体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同样是贫困生的人际环境中,个体的感觉将会更加积极。
(三)因材施教,提供发展机会。高校应在完善贫困生鉴定标准的基础上,给予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足够的物质帮助,解决其经济问题,使得绝大部分贫困学生可以从无法维持生计的担忧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业。在助学金和奖学金评定上适当考虑贫困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和当下所付出的努力。
除物质扶持外,学校和教师在贫困生的引导、教育方面还应发挥因材施教、分别培养的作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因素,这九种智力因素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具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成长环境和后天教育所造成。加德纳同时也指出,人的多元智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每个人后天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贫困学生在学业和各方面素质表现上还有很大的舞台。学校教育应充分了解贫困学生的素质特点,给予他们发挥优势、弥补缺陷的机会,促进贫困生自信心的建立。对待贫困男生和贫困女生不能采用完全相同的帮扶策略,学校和教育相关单位在引导和扶持贫困生向更加积极的方面成长和发展时,应当从贫困生个体的已有素质和发展方向入手,较深入地了解贫困生个体在身体、心理各方面的特征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政策和选择教育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机会。例如针对一名贫困男生对他人评价过分敏感,表现出以高自尊来掩饰自卑心理时,应当给予他真正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促使他逐步建立起自信,学会接纳自己,而对待有自我封闭倾向、已经离群的贫困女生不应过分要求其融入班级,而要鼓励她找到愿意倾听自己心声的同伴,通过团体辅导等活动促进其与情况类似的贫困生沟通交流,摆脱孤独情绪。
综上,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应当建立在充分把握贫困生个体心理差异和贫困生心理特征的性别差异上,针对个体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因材施教,提供相应的教育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