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的有效性

2019-03-20杨红英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韶关政治课理论课

□杨红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其中强调指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1]。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深化了人们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要“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2]。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以及实现高校实践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增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一、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意蕴

实践教学是指除理论讲授之外,所有与实践有关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体现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课堂教学之中,而且体现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和其它社会活动中。思想政治课校外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只有针对现实问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拓展丰富的实践课程内容空间,整合实践课程资源,探索有针对性的实践育人形式,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3]。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引导大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努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致力于求真求善,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展现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良好精神风貌。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加对中国方略的认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明确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和担当,促进他们从情感上认同信仰、从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给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韶关文化既保留了岭南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形态特征。它主要包含舜韶文化、南禅宗佛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瑶族文化、工矿文化、山区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包容、和谐、善美等传统精神。用善美和谐传统加强乡情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真善美的道德教育,既是韶关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也是时代赋予韶关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因此,梳理和整合韶关本土的历史文化,注重把善美和谐的地方文化精神引入课堂,将它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大学生以真善美面对人生,培养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引进给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一般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观的引领,相对来说情感培养受到忽视。近年来,韶关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和具体操作流程。同时,注重加强组织和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广大的城乡社区和工矿企业,认真体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4]。学校推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是通过社会实践、地方考察、社会调查和校园实践活动等方式直接带领学生去实地体验,而不再通过课堂教学来讲授有关教学内容。这种教育改革模式,既能提高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又能拓展学生的课堂教育,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拓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渠道。知识和价值观接受的过程必然涉及情感。通过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进一步提供了现实路径。关于韶关的得名,古称韶州。相传舜帝南巡曾经过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乐,隋代因州治北韶石山而改名为韶州。从“舜帝南巡奏韶乐”到以“韶”为州名,从韶音缥缈到韶文化的落地生根。以韶乐传说为源头的舜韶文化演化成为了韶关历史文化的核心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浸润着韶关的城市性格,对韶关传统文化的形成以及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了的影响,造就了韶关虞舜之帮、百善之地的“古虞名郡”名城形象。韶乐的和谐善美精神成为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重要地方特色。南禅宗佛教文化及其他宗教文化构成了韶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补充。粤北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之间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重要节点,而慧能、张九龄、余靖等都是岭南人杰,影响广泛。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文化自信层面讲到我们为什么要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可以带领学生到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址或有关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并现场进行讲解。

(二)引入地方文化资源,为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学生亲临物质文化遗址场所,可以更好地感悟鲜活的实践教学素材。在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以革命传统为基因的红色文化、以工矿精神为激励的韶关工矿文化,进一步塑造了韶关勇于担当、坚韧奋斗的精神气质,勾勒出韶文化的历史风骨和时代风貌。为充分发挥粤北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优势,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新丰革命烈士纪念碑、抗战时期粤北广东省委旧址、地处南雄的油山革命根据地和水口战役纪念公园,参观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韶关的革命活动旧址,参观孙中山以韶关为根据地二次誓师北伐之纪念场馆——北伐战争纪念馆,让学生到现场接受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激发实干精神,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三)引入地方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引导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理论和观点,教师可结合地方文化资源选择一些具有思想启迪和探究价值的课题,如“粤北绿色发展与韶关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韶关乳源过山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粤北地方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指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或小论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精神实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文献、听学术讲座、调查访谈、互联网搜索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对资料去粗取精、分析甄别,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在小组成员充分探讨基础上,形成观点、撰写文章。这种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丰满、形式更接地气,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积极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从形式、内容到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的有效性。第一,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人员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组成。必须更新思想观念,组织各文化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参加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队伍,内外共同努力,发挥最大的教育协同作用。第二,应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没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混乱。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一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确保长效育人的实践教学资源。第三,要研究制定具体务实的实践教学规划。高校和特色文化资源方必须联合起来,遵循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规律,共同研究制订详细的实践教学规划,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学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获得感不断增强。第四,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及保障机制。地方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工作。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才能认真对待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应着重考察是否有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机制,是否有学生实践教学成果验收评价机制等,使考核评价机制标准化、规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组织保障、后勤保障、制度保障等。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单位与地方文化资源部门在整合联动中加强内在协调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订和贯彻执行真正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韶关政治课理论课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韶关旅游景点的再译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如何上好政治课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