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信仰教育视域下的当代红色电影作用研究

2019-03-20吕路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信仰红色大学生

□吕路军

近年来,《建党伟业》《建国伟业》《百团大战》《智取威虎山》等一批红色电影站在中国崛起的新高度,通过银屏对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信心进行了新的表达。在青年云集的高校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红色电影的“观看潮”,点燃了青年学子追寻红色文化的“火种”。红色电影作为展现中国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面貌的特定类型的电影,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中国革命历史进行展示,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励人们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因此,运用红色电影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电影在高校信仰教育中的优势

在不同历史时期,红色电影都能掀起人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集体记忆”。当代红色电影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产电影市场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重要内容。

(一)当代红色电影的吸引力优势。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5后”。他们成长在互联网、视听环境下,对于各种信息的接触渠道更加多样化。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获得所需的资讯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代红色电影的宣传策略除了传统的平面媒体之外,更加注重在全媒体领域进行电影推介,这符合当代大学生了解电影资讯的路径。当代红色电影通过灯光、音效、蒙太奇等表现手法,以强大的明星阵容、精美的电影海报、精心设计的演员服饰、精彩的故事内容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学生在视听的情景中,心情愉快地接受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二)当代红色电影的娱乐优势。成功的电影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反观当代的红色电影一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红色电影的风格,不以单一的叙事为主,带有很强的娱乐色彩,能够让人在轻松愉快观赏影片的过程中享受电影,达到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交流。从这一点来看,电影艺术受到大众青睐的程度要高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需要情感的释放、宣泄、交流的空间。而红色电影的娱乐功能使得大学生不仅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正确的信仰取向、价值目标。

(三)当代红色电影的美学优势。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伴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日益提高。他们判断美的能力、选择美的标注在日益提升。当代红色电影独特的美学功能吸引着大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对红色电影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深入把握,感受红色电影的色彩美、场面美、豪放美、动作美,比如电影《建国大业》中开国大典的场景,人民喜庆新中国成立时刻表现出的场面,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通过对红色电影独特的美学鉴赏,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自觉地选择艺术价值水平高的影片。

二、红色电影在高校信仰教育中的作用

在当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当代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1],而当代红色电影在加强高校信仰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就是社会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知、感情及行为的依附,具有对本民族的归属感[2]。当代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对民族的认同程度有所下降,对自己民族的认可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当代不少红色电影往往是从民族生死存亡的视角展开,揭示民族命运的发展历程。例如红色电影《建党伟业》中青年学子为国家、民族的前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出路进行艰辛探索。大学生通过对这类红色电影的观看,会有力地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危亡时刻的发展历程,树立民族自信、中国自信。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个人来说,国家认同指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3]。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呈现出宗教化、多元化、功利化等特点,不少大学生认同西方国家发展道路,对中国道路的认同还需进一步提升。主流红色电影以鲜活的事实有力的回答大学生质疑的声音。例如《建国大业》影片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围绕建国采取的不同策略,西方国家外部势力对建国的干扰。通过这类影片的观看,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有力地抵制西方“和平演变”思想的渗透。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优秀的电影能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据调查显示,普通人每日关注互联网的时间为3个小时,大学生用在网上的时间要远远大于这个数,而关注最多的是朋友圈、微信、QQ,真正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时间比较少。红色电影中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都有着迷人的人格魅力,惜时如金的思想境界值得大学生学习借鉴。例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的时间里不停地在工作,一点儿时间都不浪费,通过对当地农民走访、座谈、调研成功解决公社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类红色电影的学习观看,可以有力加强大学生的时间观念,可以提升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人生境界。

三、红色电影在高校信仰教育中的运用

(一)运用红色电影开展课堂教育。高校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是实施信仰教育的主体。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说教方式,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欢迎。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将红色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与课堂知识讲述有机融合,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述过程中,《建党伟业》《建国伟业》《百团大战》等红色电影的某些片段就能和讲解的知识点高度契合,影片的适度播放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听课疲劳,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这样讲述的方式,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运用红色电影进行社团活动。近年来在高校的社团建设中,红色社团的建设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目前红色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是以理论讲座为主,效果差强人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如果能够较好地运用红色电影的精髓,整合社团资源,把学生按照不同角色来演绎红色人物,以微电影的方式展播自己的表演,一定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红色微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扮演者必然会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风格、了解人物的生平介绍、模仿人物的肢体语言,这样无疑是加深了学生对于红色电影内容的记忆,提升了学生对红色人物的认识水平。

(三)运用红色电影开展影评活动。每年的大学生电影节都受到高校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对优秀电影的欣赏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少高校都会利用重大的纪念日或是重要节日,比如歌颂八路军将士英勇奋战、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举《百团大战》的播放就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定期举行“红色电影播放周”活动,以有奖征文、演讲、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影评活动。这样一来,信仰教育变得更加具体,有抓手,有步骤,有成效,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要高于平时。

(四)运用红色电影丰富红色文化。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高校应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突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成长的心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红”字上下足功夫,精心设计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在红色文化的宣传上突出历史和时代的结合,把红色电影主动融入红色文化的建设中来,从校园宣传板、广播、微信平台、校园网站等多方面进行建设,让学生自觉融入到红色文化的氛围中去,主动接受信仰教育。

猜你喜欢

信仰红色大学生
红色是什么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红色在哪里?
信仰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