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2019-03-20陈成志莫杏卓焦春红
□陈成志 莫杏卓 焦春红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本文简称《讲话》)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创新思想贯穿讲话始终。从科技创新哲学视角来看,《讲话》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主要有八个方面,包括科技创新目的论、科技创新价值论、科技创新问题论、科技创新主体论、科技创新战略论、科技创新方法论、科技创新环境论、科技创新领导论等。《讲话》吹响了新时代“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强劲号角,为大力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实现新跨越、再造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深远历史意义。
一、科技创新目的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创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福祉;另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倒退和灾难。二战前,德国、日本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掌握大量科技创新成果,二战时期,德国、日本掌握的科技创新成果变成了侵略扩张和奴役、屠杀他国人民的工具,日本“七三一”部队运用科技手段祸害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震惊世界!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运用先进科技创新成果支撑的强大军事实力,到别人家门口耀武扬威、蓄意挑衅、“横行”自由,甚至为一己之私非法发动局部战争,严重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科技创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是决定科技创新性质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讲话》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这一论述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指明了正确发展方向,从而确立了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科技创新为人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话》同时强调要“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我国推动科技创新,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要惠及世界更多人民,这体现了大国责任与使命担当,体现了人间大爱与博大胸怀,体现了真诚友好与道义至善。
二、科技创新价值论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关于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讲话》从三个维度做了强调:第一,科技创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人民生活福祉并且科技创新对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的影响力之大是空前的;第二,科技创新事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第三,加强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更紧迫。总之,国家科技创新力之强弱关乎国运之盛衰、人民之福祸、梦想之成败,因此,要下更大决心、聚更大力量、谋更良之策,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三、科技创新问题论
敏锐地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国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哪些问题?《讲话》列举了当前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具有多元、多层次的特点,无论是在拓宽视野、提高格局、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谋划开放、促进合作、优化环境、鼓励创新等方面,还是在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聚焦产业、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和不足,因此,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直面问题、聚焦短板、科学谋划、综合施策、凝神聚力、定向发力。《讲话》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有效解决之道。
四、科技创新主体论
《讲话》对科技创新主体的论述富有哲学智慧和重要指导意义。科技创新由谁来实现?科技创新主体有何主要特点?这是必须弄清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具有多元、多层次、一体化(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分工协作、有机统一)等特点。科技创新主体可分为广义主体和狭义主体,可分为关键主体、生力军主体和其他主体,也可分为现实主体与潜在主体,还可分为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党和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了创新主体的广泛性,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创新创业中的运用。《讲话》强调: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讲话》着重论述了人才、企业、院士和青少年等主体在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一)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和关键。《讲话》强调,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而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人才之培养、团队之建设则需要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和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共担、密切配合、同心同向。
(二)企业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讲话》特别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三)院士群体是我国高精尖科技创新主体的光荣代表。科技创新之现实主体包括广泛性的基础主体、骨干性的中坚主体、精尖性的高端主体。《讲话》充分肯定了两院院士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的重大贡献彪炳史册。
(四)青少年是祖国创新的未来。科技创新既要高度重视发展壮大现实主体,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培育潜在主体,这是确保科技创新事业后继有人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青年是科技创新的富有朝气、生机和活力的重要现实主体,也是支撑我国未来科技创新事业的后备军——潜在科技创新主体。此外,无数中国少年儿童也是祖国科技创新的潜在主体,因此,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要从娃娃抓起。
五、科技创新战略论
(一)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与战略态势。《讲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精辟分析和科学定位,阐明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态势,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这一科学判断,为进一步谋划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大局、制定科学的科技事业发展规划、推动科技事业创造新辉煌新业绩,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遵循。
(二)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道路、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讲话》在明确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与战略目标——“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之基础上,论述了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战略任务。第一,要“着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第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大力推动科技跨越发展。第四,着力培育新动能。《讲话》强调,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只要坚持正确道路,明确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合力狠抓落实,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就一定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造新辉煌新业绩。
六、科技创新方法论
如何更好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方法和举措,这些方法和举措蕴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实践性、针对性、有机统一的特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深化认识,增强自觉。《讲话》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充分认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不断增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第二,自信自强,自主创新。第三,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第四,全球视野,合作共赢。《讲话》提出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辩证关系,“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第五,重视人才,聚集人才。《讲话》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讲话》从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人才投入、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精辟论述。第六,科学报国,善养正气。
《讲话》中蕴含的科技创新方法论,体现了深化认识与致力实践的辩证统一、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锐意改革与坚守正道的辩证统一、着眼现实与面向未来的辩证统一、狠抓基础与着力应用的辩证统一、重点突破与体系完善的辩证统一、人才资源与环境资源的辩证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辩证统一。
七、科技创新环境论
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所处的环境怎样?《讲话》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面临的时空环境、机遇挑战做出了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讲话》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讲话》强调,“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习近平科技创新环境之论,体现了宏大的国际视野、求真的务实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一要正确把握科技创新的世界大势和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既要有仰望星空、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又要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务实精神;二要正确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交叉融合趋势”、“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等显著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促进“历史性交汇期”产生“同频共振”、促进我国各领域科技创新“正向效益”叠加、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在整体上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三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比较的差距,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科技创新领导论
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应由谁来领导、如何领导?科技创新事业是关乎人民福祉、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能否始终坚持正确方向、能否凝聚气势磅礴力量、能否抓住机遇战胜挑战、能否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关键在党。《讲话》关于科技创新领导之论,体现了坚持正确方向、原则与尊重规律的有机统一,明确目标、重点与抓好落实的有机统一,提高科学素养、增强领导本领与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因此,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确保科技创新始终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二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激发和正确引导全国人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科技创新万众一心、万马奔腾,形成合力;三要坚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研究和发现科技创新规律,尊重和运用科技创新规律,确保科技创新价值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严格按科技创新规律办事的辩证统一;四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突出重点、抓好落实,确保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中华民族根本和长远利益的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领域、关键核心领域、世界前沿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和新跨越;五要坚持提高科学素养、增强领导本领,确保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与实施体系,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与绩效管理体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吸引、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服务与条件保障体系,法治与创新环境系统等不断改革与优化升级,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创造必要条件。
总之,《讲话》是一篇关于科技创新的,富有时代性、人民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科技创新“八论”(科技创新目的论、价值论、问题论、主体论、战略论、方法论、环境论、领导论等)是其主要内容。《讲话》吹响了新时代“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强劲号角,为大力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实现新跨越、再造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