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助力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沈阳高职教育发展为例
2019-03-20徐丹
徐丹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以及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市,一方面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优质应用人才助力沈阳振兴发展,另一方面,沈阳高职教育发展也会对周边城市高职教育的发展形成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而提升辽宁高职教育人才供给的整体质量。本研究在分析沈阳高职教育发展基本情况、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助力沈阳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沈阳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辽宁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5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64所(含独立学院10所),高职(专科)院校51所[1]。在51所高职院校中,2017年实际招生院校为44所,其中沈阳16所,占总数的36.37%,大连7所,占总数的15.91%,两地合计23所,占总数的52.27%[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辽宁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两市,沈阳高职院校占辽宁高职院校总数的1/3强。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沈阳乃至对辽宁应用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以及辽宁的振兴发展,沈阳高职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办学软硬件条件改善、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输送了大批高质量应用人才。
1.1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断转变
近年来,伴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环境的优化以及就业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断转变,高职教育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大学漏”,而是与普通本科同属高等教育、更倾向于职业性的不同教育类型。高职毕业生因动手能力更强、与岗位对接更紧密而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逐年提升,这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2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内涵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从片面追求办学规模扩张、专业设置大而全逐渐转向优化办学环境、提升师资质量、优化专业设置、注重内涵发展。沈阳高职院校占全省高职院校总量的36.37%,按学校类别划分涵盖了综合、理工、农业、林业、财经、政法等,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基本与辽宁产业结构特点相适应,能够与沈阳及周边城市发展基本对接[3]。沈阳不仅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而且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省高水平重点建设院校众多。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各级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为提升沈阳高职院校办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创造了有利时机,使沈阳高职院校近几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1.3 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前,沈阳16所高职院校中公办院校14所(其中省属院校13所,市属院校1所),民办院校2所[4]。在校企合作方面不仅有省教育厅的政策推动、资金支持,而且有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多种途径和办法,校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各高职院校不仅成立了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开发委员会等,使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职业性。同时,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加入校企联盟,进一步拓宽了校校、校企合作的空间和领域。开展“订单”培养、与企业联办二级学院、试点现代学徒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形式。
1.4 服务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沈阳高职院校不断提升自身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方面,探索专业对接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合作,为企业提供各种入职、转岗、继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社区宣传、服务以及培训。在提升自身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扩大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 沈阳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存问题
虽然沈阳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对周边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但当前沈阳高职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够
目前沈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倾向还比较严重,不综合考虑自身办学实力以及所在区域对特定专业需求总量等情况,盲目追求低成本办学和争办热门专业,造成各高职院校以降低分数“争夺”生源的恶性竞争。“仓促上马”的专业,在师资及必要的办学条件均不具备的情况下,其办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可想而知,沈阳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尚未形成差异化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尽管近年来国家、省、市政府大力倡导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远不能满足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讲,相关的激励政策不健全,企业缺乏利益点,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同时,高职院校当前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很难吸引到行业顶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不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未能深入调研企业所需,寻求利益共同点,以使双方能在校企合作中受益,保证合作的长久、稳定。目前,相当一部分校企合作还处于“拉郎配”、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的窘境。
2.2 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发展的及时性、精准度不高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当前的“热门”专业、急需人才在三年之后可能存在人才饱和、“热门”变“冷门”的现象。因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进行认真调研,而且要考虑区域内相关专业的人才供给情况,并要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当前存在部分高技能岗位人才紧缺却招不上人,部分技能岗位供给趋于饱和,相关专业人才储备却很富余的“结构性用工荒”现象。这说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对接产业发展及时性、精准度不高,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反应,使得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人才的需求。
2.3 服务产业发展的主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不仅具有培养应用人才满足产业发展的任务,还具有开展社会服务以促进社会、产业发展的职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能力尚不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及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开展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主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整体服务层次有待加强。利用自身优势以及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特点开展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项目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扩大高职院校知名度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沈阳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产业发展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3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助力沈阳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改善沈阳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同时也需要政府积极作为,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为高职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3.1 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宏观布局,做好宣传导向
高职教育着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人才,重点是与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相适应。因此,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沈阳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布局是政府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沈阳高职教育发展。在充分考虑沈阳产业布局、人才需求状况以及每所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沈阳高职院校的合理布局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深化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对办学规模小、缺乏特色、招生困难的学校要及时整合。对办学质量高、区域发展急需、注重内涵发展和特色化办学的院校要重点扶持、重点发展,促其做精做强。其次,应统筹规划沈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制定严格的专业设置标准,实行新专业审批、备案制度,并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布区域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状况报告,并对供过于求的相关专业实施专业预警机制。最后,应加强国际、国内高职办学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输出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政府要积极发挥教育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沈阳高职教育的对外开放。当前,沈阳市面临新一轮大发展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沈阳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都为沈阳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政府应该在高职院校特色化专业设置以及差异化发展方面积极作为,为高职院校办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高职院校只有坚持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高职教育近年来的长足发展对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应看到无论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是社会对高职教育都还存在着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存在偏见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在转变自身教育观念的同时,积极作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宣传,提升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如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树立优秀高职教育典型、推动高职院校开展深入企业、社区进行社会服务等,构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3.2 改革高职办学体制,拓宽经费投入渠道
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高职教育需要大量的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其经费需求是普通本科院校的2~3倍,但事实上高职教育实际经费投入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为保证高职教育的平稳健康发展,不仅要严格落实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投入比例,而且要改革高职办学体制,加强多元办学,拓宽经费投入渠道。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政府为唯一办学主体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国家经济力量的有限性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只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实训基地建设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大瓶颈”。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高职办学,同时鼓励民办高职教育以及社会各界捐资办学,拓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应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以及捐资办学的企业在政策和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以激发企业投入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工业4.0) 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应用人才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但条件和门槛也越来越高。为应对这种需求变化,政府应加大对应用人才培养的投入。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人们普遍希望子女将来能够从事“白领”工作,而对“蓝领”在观念上就比较排斥。而且,当前我国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也远低于普通高校,这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面对时代及社会对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拨款制度。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要求,落实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实行专款专用,坚决杜绝将高职院校经费挪作他用。同时,也要加快落实生均拨款制度。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划分经费等级。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的方式解决高职教育办学成本高的难题。
3.3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这既是国际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所在。然而,当前校企合作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瓶颈”,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程度不深、校企合作不紧密等,尚未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缺乏相关政策支持以及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主要原因。为保证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应积极作为。
2018年,辽宁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 (辽教发〔2018〕69号)。一方面,这一《意见》只是一个就完善校企合作途径的宏观指导,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沈阳市也尚未出台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的具体实施细则。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合作中院校、企业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学生权益的实现也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险、工资待遇等问题。此外,应加强和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给予相关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方式,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这需要由政府牵头,会同工商、税务、教育、国有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以使政策落地、落实。
随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职教集团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沈阳各职教集团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但以院校为主导的契约型合作组织形式,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推进效率缓慢,在协调和合作方面存在着沟通协调困难、集团“集而不团”的现象。职教集团是连接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重要的第三部门,政府应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这一组织形式,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扶持有特色的职教集团发展,促进校校、校企深度合作、多元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规范,加强对职教集团的监管,使其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促进招生和就业方面真正发挥实效。
3.4 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得以长远发展的生命线,政府要通过加强监督来促进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应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满足沈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建立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是保障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必要条件[5]。通过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以及高职院校教育诊断与改进工作,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政府作为高职教育的上级主管部门,肩负着对高职院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的职责,应通过建立、完善并落实相关制度强化督导责任,促进对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其次,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家长、企业、地区的多方利益,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特别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在线调查、微信公众号、调查问卷等方式积极开展高职院校评估调查,积极营造有效、客观、公平的监督环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沈阳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当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沈阳市政府应积极作为,充分做好宏观管理、调控、引导和服务工作,努力做好沈阳高职教育发展的大文章,为助力沈阳振兴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