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相互融合
2019-03-20杨玥罗颖西安翻译学院
杨玥 罗颖 西安翻译学院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研究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英语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早已被新兴的将英美文化逐步渗透到英语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所取代。正如胡文仲在《超越文化的屏障》一书中就提到过:“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重要,主语还是源于语言同文化之间所密不可分的关系造成的。语言学习的最终归属就是对所习得语言国家的文化上的研究。这种英语教学的大的方向脉络固然是正确清楚的,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的不断探寻上还是大学一线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化践行,其成果都是显著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语言教学的要求及挑战继续迎面而来。
德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一直强调着大学教育中对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视。正是因为德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所占据的根本性位置以及英语课程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展示功能,决定了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走势应该也必须是以英美文化的展示和理解为教学主导的同时,重视英美文化与我国德育教育的相互解析、对比直至融合,避免由于缺乏一定的德育思想的引导,而使学生过渡的沉迷于西方文化的完全侵染。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英国之所以能成为日不落帝国这同他的文化殖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语能成为畅行天下的第一语言,其基础正因于此。而中国在此一时期,成缅于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的同时对外经济闭塞、自以为是。正在此时,中国出现了真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他积极引进外来文化,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肯定。而此时,昏庸的满清政府闭眼塞目。通过第一次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人逐步觉醒,必须接受外来新生事物。此时,中国国内想起了一种呼声: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进入二十世纪,武昌一声炮响,大清龙旗落地,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北京大学是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理念等最先进发达的学府,而当时更是汇聚了中国相当多的人才。例如辜鸿铭、胡适等文化大家的出现。辜鸿铭年轻时期游历世界各国,精通九国语言,但是在北大教授授予仪式上他还拖着一条辫子。当时就有人嘲笑他说他脑袋背后有一条猪尾巴,而他心平自若的告诉大家:“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我精通九国语言并不代表我不是个中国人。但是有人嘲笑我的猪尾巴,那是他们心里有问题。”他曾说中国必定强,中国的儒学也一定会大兴天下,你在融合我的同时,我也在融合你。此所谓大道与行。
因此,在现代社会,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在接受英美文化教学的同时,难免思想会出现有失偏颇,所以在进行英美文化课程展示及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德育熏陶。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英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挖掘、呈现与比对
作为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大学英语本身的课程设置上就应对承担培养学生德育的作用。那么回归到课堂上,教师的职责就应该包括在教材中,自主挖掘其本身所承载的英美文化;将其呈现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有的放矢的将其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学习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不会完全被其侵染而淡漠掉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4》为例,其中第五单元的一个良好声誉的重要性一文,其部分讲述到的就是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及由此在影视剧等软实力文化中的体现。教师在此时就应该注意到除了让学生感受到西方的这种英雄主义个人崇拜的文化元素外,对我们自己国家的克己、奉献忍让等良好的社会风气更应该弘扬和发展。
(二)学生自主讨论与分析为主,教师点评为辅
大学生作为成熟的个体,有一定的认知自主性,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两国文化上的冲突部分时,很有可能会出现自身不成熟的文化倾向性,教师在此时,不用一味让学生过渡沉浸在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中,而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的同时,予以正确适时的点评与疏导。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了不同国家文化上存在的差异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这是民族特性决定的。教材所展示的英美文化的缩影,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上的差异的,这是由不同民族特性决定的,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只有展示借鉴学习和理解,同时更应该熟悉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传统。
三、结语
作为接受英美文化教育的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更应该把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在此同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英美文化的同时,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