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

2019-03-20堵文静盛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堵文静 盛波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开展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活动,体现了国家对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目前,高校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为基础,结合地方、学校实际,在物质上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去了福音。高校“输血型”的资助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生活困难,但是资助资源相对有限,机制相对滞后,对受助学生精神帮扶方面存在着短板,不能很好地解决受助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我封闭、能力欠缺、意识薄弱等问题,容易引发心理上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力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构建资助和文化的融合机制,才能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助体系,解决了很多家庭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难。但是,这些资助政策大多属于无偿性质,是国家赠予补助给学生的,符合条件即可享受,时间长了,容易助长懒惰思想,减弱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因此,资助工作除了要解决贫困学生物质上的困境,更要做好精神上的资助。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资助环境不断复杂

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不断普及,国内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在扩展大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特别是对于出生贫困地区的学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及心理教育相对薄弱,易于接受各种外来信息,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迷失在复杂的环境之中。全媒体环境下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路径不断增多,虚拟的网络空间成为了他们新的伙伴,各类网络信息不加修饰的充斥着他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让他们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降低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运用。

(二)明辨能力不断减弱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从老师输入为主的高中到自身吸取为主的大学,从熟悉的家乡到陌生的城市,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远离了父母,缺少了监督,新媒体的充斥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遭遇了挑战。特别是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学生,他们思想较为单纯,对于知识和文化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容易出现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出现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三)文化教育缺乏创新

在资助过程中,一般高校较为注重经济上的帮扶,文化教育上缺乏创新,精神帮扶明显不足。高校基本都是根据政策和材料对贫困学生进行认定和经济帮扶,很少对贫困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帮扶,在政策落实的几年中,一些学生出现了对国家资助过分依赖的心理,不想付出努力,只想不劳而获,有些学生甚至为获取资助不惜伪造贫困证明,丧失了自身奋斗的目标。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方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党和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资助育人的建设工作。要想实现资助育人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深入人心,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工作,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解决贫困学生精神贫瘠现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一)学校教育,发挥作用

作为资助育人重要阵地的高校,要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润物无声的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首先,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抗挫能力主题教育,帮助受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乐观面对生活,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导向作用,强化身边典型的示范效应,真正帮助学生学会感恩,服务人民,反哺社会。其次,高校可以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丰富活动举办方式,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受助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加强学生的认同感,真正达到“让13亿人的每一份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的目标。第三,构建和谐文化氛围。学生涉世未深,高校作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校园发展历史,丰富校园人文环境,在增强情感认同的过程中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

(二)家庭参与,形成合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家庭则是一个家庭的归属与传承。家庭文化深刻影响着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行对于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调查发现,有些受助学生存在自卑内向的心理问题,跟父母不闻不问、就知道让他们好好学习的家庭原生教育有着重大的关系。有些学生可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对于他们的关心和照顾,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很难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不懂与人交流,沟通中存在自卑心理。为了做好学生工作,学校可以和受助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对学生加强关心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和学校形成合力,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社会宣传,创造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社会舆论的引导对于人民有着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主流媒体要担当好舆论的“定音锤”,社会的粘合剂,价值的风向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让主流声音更响亮,更有力。政府和主流媒体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制定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和活动,做好网络媒体的监督与管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规范,保障网络环境安全,使得互联网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高校不能一味的阻止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而因更新教育手段,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注重正能量的宣传,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生活动,宣传优秀学生典型,介绍传统文化历史,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得网络媒体成为育人工作的主阵地。

高校资助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前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助于配置教育资源,创新资助方式,丰富育人手段。新时代的资助育人工作既要保证经济困难学生物质上得到帮助,更要帮助学生精神上脱离贫困,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引导受助学生回馈社会,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