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视理论视角下《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中的卢浮宫形象建构

2019-03-20朱雯琪北京交通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特尼卢浮宫人文主义

朱雯琪 北京交通大学

一、绪论

博物馆是凝聚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场所,而博物馆的发展也经历了由贵族王室的私人收藏到公共场所的转变,本部影片通过时间蒙太奇的手法再现卢浮宫的历史,通过艺术与权力之间的斗争凸显卢浮宫及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及意义,通过时间、空间、虚构与现实的变换,在不同主体的视角下塑造了卢浮宫的多维形象,引发反思的同时对现代博物馆认知和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本文的研究以凝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本分析法,分析影片中的不同角色地位的人物对卢浮宫形象的构建,并对博物馆的存在意义进行反思。

二、《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中卢浮宫的形象构建

在20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的语境中,凝视是指携带着权力运作和欲望纠结以及身份意识的观看方法,在“看”与“被看”的行为中构建了主体与对象,体现了复杂多元的社会性和政治性[1]。影片的主体是卢浮宫博物馆,但是这种文化之物已经被自在化,与周边的自然世界融为一体,在本体论上,卢浮宫的存在就像萨特所说的“自在的存在”,它不包含任何否定性和差异性,也脱离时间性的存在,自在存在就是一切没有被意识所触动,没有被人赋予意义的存在[2]。而一旦卢浮宫受到观看者的目光,进入人们的“凝视”中,它就被观看者赋予了意义。

(一)拿破仑的凝视:权力的意志和象征

拿破仑通过战争的胜利和领土主权的获取确认了自己“最高统治者”的主体身份,通过将大量的战利品存入卢浮宫来构建成权力的意志和象征,影片虚构出的拿破仑多次说道:“我带来了这一切!”,并指着自己的画像和蒙娜丽莎的画像说:“这就是我,全都是我!”,在他的凝视下,卢浮宫是战功显赫的代表和霸主权力的象征,是私人所有的宫殿,其政治意义大于文化意义,体现了帝国主义下文化服从于权力的现象,影片中将所有藏品运往德国也是如此。

(二)若亚与梅特尼希的凝视:欧洲艺术的藏宝阁

卢浮宫的法国馆长若亚和负责接收卢浮宫和负责搬运任务的纳粹军官梅特尼希是管理者的身份,虽然二人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关系,但是在对于卢浮宫及艺术品的保护方面,二人处于同一战线,若亚为了保护博物馆藏品选择服从侵略国的管理,而梅特尼希则不断拖延上级运输藏品的任务,掩盖藏品所在处,他们的做法体现了在他们作为艺术保护者的凝视中,卢浮宫是欧洲艺术瑰宝的聚集之地,是文化宝藏,在他们眼中卢浮宫的文化意义大于政治意义,甚至大于他们自身的国家信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德国当权者虽然提出将藏品运往德国,但总体态度仍以保护为主,这是因为法德同属欧洲文化体系,但对于俄罗斯东线的文化场所却采取销毁政策,这体现了文化间的冲突。

(三)导演的凝视:幸存的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本片中导演在讲述卢浮宫的同时多次提及了俄罗斯冬宫,这两个著名的博物馆都曾经历战争时期,但二者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被细致保护,而另一个却在炮火的轰炸下支离破碎,文化内涵也荡然无存,在作为俄罗斯人的亚历山大•索洛科夫导演看来,卢浮宫是战争的幸存者,对卢浮宫的保护也表达了导演对东宫遭受破坏惋惜和对文化免于战火摧残的渴望。“凝视是一种欲望的投射,是一种与想象中获得欲望满足的过程。但凝望本身所印证的只是欲望对象的缺席和匮乏。[3]”从更深层次上讲,在索洛科夫的凝视中,卢浮宫被寄予了人文主义的乌托邦的幻想[4],“谁会想要没有卢浮宫的法国呢?”以及“没有博物馆,我们将如何是好?”都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然而影片中也透露着导演理想世界不复存在的失落与无助。

(四)卢浮宫的自我构建

在影片突出表现文化与权力的斗争时,卢浮宫本身也参与其中,影片中展现了大量的卢浮宫中的收藏品,既有作品的单独展示,也有全景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展现了大量的肖像画,这与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有所关联,影片中肖像人物注视着周遭的世界,注视着导演与观者,带给人一种文化冲击和震撼。通过展现卢浮宫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卢浮宫实现了自我构建,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凝视,这种文化力量不会因为战争的破坏而削弱,反而将自身隔离于外界。

三、卢浮宫形象构建反思博物馆的存在意义

构成影片的四个不同主体的凝视构建了卢浮宫不同的形象,由此总结出博物馆的三种存在方式:权力的象征、文化的集合和信仰的归宿,这三种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又可以同时存在,这是由不同的时代,政体,国家,文化背景,身份,价值观等因素所决定的。在其中博物馆呈现出文化与权力,历史与现代,物质与精神交融封闭在同一场所的“异托邦”状态,不只是福柯所说的把所有时间堆叠在一处的“异托时”[5],它更是文物的集合,历史的集合,思想的集合,因此,在《德军占领的卢浮宫》这部影片中,不应只关注文化与权力之间的斗争,更应由此从多维度发掘博物馆的存在意义及价值,加强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特尼卢浮宫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自闭症男童一曲成名
当死亡只有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