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纪录片发展与创新探析
2019-03-20贾海宁山东广播电视台
贾海宁 山东广播电视台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有以电视为中心的传播格局,同时也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纪录片传统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等被赋予新的特点和发展形态。《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1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年生产投入和生产总值均呈逐年增长态势,产业规模10年间增长了12倍。
一、融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呈现的新特征
(一)收视习惯:从“点对面”到“一对一”
媒体融合改变了媒介的传播格局,人们的收视习惯也随之不断被改变。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通过新媒体渠道播放。过去以家庭为中心“点对面”的集体观看模式正在被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一对一”伴随式的观看习惯取代。同时,超强的信息加载能力也让网络收看获得相当不错的收视体验,为小屏时代的纪录片生产开拓了全新的表达方式。
(二)传播渠道: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
电视频道的线性播出,决定了只有小部分的纪录片通过电视与观众见面。而电影市场上的纪录电影,受制于院线数量以及本身的小众特性,更多的纪录电影还是不能与观众见面。而以IPTV终端、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手机视频网站等融媒体传输介质却不会受到这样的限制,受众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在播出终端上观看纪录片,而且选择的题材范围和空间更加广阔。在融媒体的环境里,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让纪录片的价值和影响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制作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视台是纪录片的生产主体,如今,纪录片创作已不是各级电视台的专属领地,民营机构、视频网站、甚至个人纷纷加入,原创性不断加强,精品不断涌现。
多元化的创作主体一方面使得原本以国家叙事的单一性身份呈现的纪录片生产在新媒体时代产生复杂的分化,另一方面,多元化叙事主体的同时并存也营造了一种全民记录的、鼓励纪录片创作者表达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美学诉求的氛围。
(四)新技术赋能形态日趋多元
全新的收视习惯不仅改变了纪录片的播放方式,更突出的改变是催生了新的纪录片形态,纪录片形式的多样化并非仅仅体现在片长上的一再精短。航拍、水下摄影、VR等新技术的赋能,同样让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日趋多样,赋予纪录片更多的画面冲击和视觉呈现。
二、融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发展创新之路
融媒体的环境下,纪录片呈现的新特征,表面上看是媒体融合的助推,从更深层上看,是纪录片人寻求创新的主动发力。借力融媒体环境中的互联网新思维和新模式,推动纪录片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以受众为中心,提升内容品质
提升内容品质,一方面要避免类型的单一化,不断改变传统的表达方式,追求更为多样化的内涵表达,逐渐转变只关注主流意识、追求宏大叙事的模式,把目光投向平凡人物身上,展示平凡生命中的不平凡经历,注重“生活流”和“烟火气”,寻找个性化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增加纪录片的类型与种类,不断丰富纪录片的内容题材,推进多样性、类型化发展,丰富观众的荧幕。
媒体的气质,影响到作品的风格,也带来不同的观众。传统纪录片的受众群体相对年龄更大,而面向新媒体的纪录片则更多地关注到年轻人关心、讨论的话题。
(二)注重碎片化传播,培育品牌效应
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开辟了纪录片新的发展空间。碎片化传播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标配。越来越多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更是成为“网络爆款”。移动收看不断改变用户媒介接触的习惯,同时也应遵循碎片化传播的规律,培育有影响力的纪录片IP,铸就品牌效应。目前,“主流平台+原创品牌”的模式正成为行业核心资源,视频网站都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纪录片原创性。2017年,B站启动了致力于发掘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创作者的“寻找计划”,注重受众的正反馈和内容品质,培育自身的纪录片品牌。
(三)多元传播途径,加强观众互动体验
融媒体时代不仅拓展了纪录片的播出平台,同时也丰富了纪录片的营销创新。在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人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平台价值的挖掘,突破单一的宣推方式,树立全媒体传播战略。不仅实现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平台联动播出,而且在播出前后,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传播的影响力,在微博、微信、互动直播网站等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针对性的传播互动,形成一定的“话题效应”,提升传播力度。
三、结语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受众个性化、分众化的趋势也将越来越显著,这些都将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对于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媒介融合的影响,充分发挥融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充分把握融媒体的传播规律,通过结合融媒体的新思维、新模式的创新和尝试,不断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实现纪录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