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2019-03-20蔡新华
□蔡新华
近年来围绕教育部下发的文件,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公共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发师生关注并重视。教育部党组近日首次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在教学实践探索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的定位、主题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设定、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方式的变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特点探索创新心理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获得心理调适和发展技能。
一、学情分析:高职学生心理行为特征
通过课堂互动和交流发现,对于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学生认为这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对比其他专业课,这门课不太重要,大概源于高职教学倡导重视技能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心理健康锻炼的技能是隐形的,很难体现出实效;有学生认为这门课是给心理有问题的人上的,教师要花很长时间来消除对心理健康课的污名化;有学生认为这门课很神秘,学习之后就能识破人心,抱着猎奇的心理参与课程;有学生想通过上这门课或这一节课来解决心理困惑,但大多数这类困惑是长期形成的,仅仅是上课很难帮助其走出来;有学生认为这门课是刚需,有助于个人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了解自己和他人。关于这门课程的开设,学生抱有各式各样的想法,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高职院校学生逐步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必需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更愿意参与实践课程的内容[2]。聚焦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受教育经历,这类学生的关注点很少放在学习书本知识上面,而高职教育重视技能发展的倾向性,他们更注重行动和实践。换言之,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加喜欢动手实践,对技能型的知识更感兴趣。
高职学生的抗挫心态和承挫能力相对较好,他们经受了高中三年的艰辛求学,来到大学校园会觉得自由、舒服、轻松,可以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在心态上比较积极。结合上述分析,需要认真思考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
二、探索分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一)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从强调预防和矫正心理障碍为主到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主,更关注学生心理的积极健康发展[3]。自2011年教育部倡导大学开设心理健康课(必修课)以来,早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播知识理念为主,学习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奠定培养心理发展、心理调适技能的基础。随着课程的推进发展,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和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如今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部分高校开始注重积极心理的培育,强调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达,帮助学生发展更有建设性和成长性的生活态度。
(二)主题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以及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课的主题一般都包括适应、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学习、情绪管理等方面,围绕主题开展知识传授、活动体验、反思引导等,期望借助课程学习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应对困惑,理性发展自我。
在实际教学中,高职学生更加关注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这两个主题,其他的主题不同的学生抱有不同的态度,只有讲到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上才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
(三)教学形式。以往的课堂以教室为主阵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互动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学地点不受限制,网络教学颇受学生欢迎,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性的内容,具有灵活性。
教学形式的转变对高职心理健康课是一种冲击,知识性的内容如何呈现给学生是更好的、技能性的知识通过网络教学能否保证获得、学生能否坚持学习且真的有收获,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思考。
(四)教学方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需要实现知识传授、理念传达、行为体验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故其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
教无定法,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灵活采用上述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体验。然而受制于班级容量和教室设备条件,有些方法如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很难真正起到实际效用。
(五)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有所收获。大学的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考核,心理健康课对于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更加重视,因为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测定学生拥有了心理健康理念,改变了心理健康观念,习得了心理调适和发展技能,这些要通过学习过程才能体现出来。
高职心理健康课的考核偏重过程性考核,一般会采用完成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验模拟心理咨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等方式,一是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课程实效;二是发动学生的力量更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创新趋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一)定位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念。高职心理健康课聚焦积极心理学取向是一种趋势。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普通的学生,教师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人,这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理念相一致,即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高职学生在过往的经历中遭遇的挫折,特别是学习挫折,积极心理学理念能引导学生从积极、优势的角度重新解读,帮助其潜移默化的理解。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有幸福、积极情绪、沉浸体验、乐观解释风格、情绪智力、积极特质、积极关系、积极自我及积极改变等,这些理论为提高大学生发展性心理素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4]。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引导教师选择教学主题内容,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用心理学原理改善自我,增进健康水平,引导学生追求幸福,有获得感。心理健康课程要将积极的生活理念与积极的主观体验结合在一起,侧重人类创造力、爱、智慧和生活满意度的引导,培养人的内在力量。
(二)选择贴合学生心理的主题内容。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内容选择既要重视学生的需求,也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还需考虑社会发展的因素。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及专题,必修内容分配到相应年级开设,选修内容及专题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现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5]。
采用必修主题和选学主题结合的模式。适应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生命教育、自我认识是高职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可以考虑为必修主题。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行为特征可以考虑将网络心理、热爱生活、创新思维等模块纳入选学主题。如此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际所需,了解社会发展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学会理性应对,合理发展。
(三)衡量不同教学形式的效能。教学形式是目的还是手段,需要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认真思考。传统的课堂固定时间段,固定教室上课,缺乏灵活性,但具备互动的可能性和人文关怀,上课的过程也是一种隐形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引导和示范的效用。新型的网络课堂灵活多变、信息发达、链接资源丰富、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少了些许人情,与现实连接不紧密。
心理健康课是极具人性关怀和理解的一门课,不管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需要看到学生的心灵,不能一味追求线上教学的灵活丰富,也不能一味强调线下教学的温情实在,应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花时间和心思琢磨哪些内容是适合线上教学方式推广的,哪些内容是需要线下教学方式实现的。
(四)糅合多种教学方法。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往往都会糅合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取舍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譬如有的班级较为沉静,可能讲授、案例分析、心理测试等更加适合;有的班级较为活跃,可能讨论、体验、团队训练等更加适合。另外,也要结合教学材料的设计来选择,教学方法与内容相契合会让课堂教学的实施更具艺术性、流畅性和实用性。
(五)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同时也需要考虑时间因素,人的发展和变化是需要一段酝酿期的,课程结束学生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变化,或许只是他们想要改变的起始,而在校学习的阶段是长时间的,学生的转变和发展贯穿其中。心理健康课的考核应该纳入时间因素的考量,才能更加精准地探测到课程的效用。
四、结语
一门课程的开设、发展、改进离不开实际教学过程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提升,学生也逐渐接纳心理健康教育,不再视其为“洪水猛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心理健康课程的改进,从课程理念的树立、主题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选用、教学方法的取舍、考核方式的变化等各个层面创新课程,力求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有乐趣、有思考、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