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2019-03-20郜淅琳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
郜淅琳 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沟通与表达最便利和活跃的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社会大众思想的表达,已经成为社会态度的缩影。作为参与网络活动主力军的大学生,他们拥有较强的表现欲,热衷于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情绪,加之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及时性以及扩散性等特征,许多大学生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后,便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舆论爆发的参与者,这无疑给高校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一)舆情的界定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①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二)网络舆情的界定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因此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焦点”、“热点”问题或者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意见与言论。②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界定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包含有四个重要的构成元素:传播主体、中介性事项、舆情客体、传播载体。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主要是高校大学生;中介性事项主要是指重大社会事件和突发事件、国际国内热点话题、与大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如校园管理制度、日常生活问题等;舆情客体主要指传播主体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的意见、情绪、态度和意愿;传播载体主要指的是舆情传播所使用的媒介载体,如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根据以上四个元素,我们可以把高校网络舆情界定为:高校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媒体平台上,围绕中介性事项进行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高校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紧密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它与学生们的利益相关联,同时,由于高校学生生活密集且文化程度较高,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大,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之举。
首先,高校网络舆情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媒介。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繁荣发展,往日在有形的舞台上被展示的校园文化已经转移到虚拟的网络及新媒体平台,比如百度贴吧、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 群等。校园文化是否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高校网络舆情反映出来。
其次,高校网络舆情是维护校园稳定的工具。
网络发展迅速,带给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通过高校网络舆情中所反映出的信息,可以掌握当下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及焦点话题,将这些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对于研判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十分有帮助的。尤其是深入剖析那些负面的舆情,可以深入判断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及时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避免被负面舆情所误导。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工作若开展得及时、合理且有效,可以使高校网络空间得到净化,思想舆论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高校宣传工作进一步促进,从而为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再次,高校网络舆情是体现高校思政工作的窗口。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面对新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可以高度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收集舆情信息后进行研判,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渠道也将拓宽。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外显性与隐匿性并存
大学生在使用以多元性、自由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时,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会明显得到提高;但是,网络在具有自由性的同时还有着隐匿性,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不良行为在虚拟空间中有极大的可能得到实践。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快速增长进而使校园网络人群剧增。但是网络缺乏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不完善、计算机技术教育相对滞后,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在网络的使用中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虚拟性的网络将尚未被证实的信息源以及众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中介性事件,即时传播到网民中,引起大学生神经触痛,并诱发群体心态变化。当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被“点燃”的激发心理效应时,即使是积极的群体激情,也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效应。③
(二)突发性与时效性并存
网络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打破,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上被关注发酵后也迅速成为了舆论热点。网络所具有的实时更新的特点,使得舆论热点在网上得到快速传播。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最多的群体之一,任何信息都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热议。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毫无征兆,学生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各种意见汇集到一起,在短时间内持续互动、互相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加速形成。
(三)情绪化与理性化并存
尽管高校学生正处于高等教育阶段,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价值观尚未形成,情绪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对事件的认知,将会不断调节自己对于刺激事件的态度与反应,在网络中盲目从众、人云亦云。网络舆情在发展初期的时候就要加以控制,否则带有目的性及倾向性的意见就会得到大范围的发酵、扩散,从而形成更加难以控制的舆论导向。如果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或其他过激思想形成舆论导向时,他们的不满情绪可能会被诱导出来,引起他们产生过激行为,一旦这些行为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将严峻挑战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的现实行为极易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旦失控极大可能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四)多元性与开放性并存
网络具有开放性,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发表各自的看法,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涉及内容很广泛,不仅有当下新闻热点,更多的还是跟学生生活相关的校园事件。网络的开放性决定着它同时具有多元性。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高度自由,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被打破,使各种不一样的看法、意见相互渗透。值得警觉的是,在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如果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在网络上隐蔽渗透,后果将不堪设想。
高校网络舆情有着不同于其他领域所显现出的网络舆情的特点,虽然对高校管理工作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了解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制定出适合的应对策略并加以应用,才能促进高校教育环境和谐稳定发展。
注释:
①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②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③ 张彬慧,毕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J].科技致富向导,201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