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节目的支点:环境、对话、方法
——《立场》节目风格研究
2019-03-20宋扬天津师范大学
宋扬 天津师范大学
《立场》,一档人物深度访谈节目,于2019年2月20日爱奇艺平台开播,每周三20 点更新,共10 期。节目的主持人易立竞,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于2005年、2008年获《南方周末》传媒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著有《中国导演访谈录》、《中国演员访谈录》、《打量》、《打开》等书籍。
稳健的节目基调、“冒犯式”的主持风格,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了业内人士的热议,收视率颇高,成为了当下访谈类节目的焦点。《立场》的成功并非偶然,环境、对话和方法搭建起节目的支点,使其饱满、深刻。具体而言,通过对于《立场》节目风格的研究,笔者发现其有如下特点。
一、深入环境,立体观察
《立场》重视环境,节目不断将受访者带进各种环境中去,回归社会人的视角,在放松的状态下达成真实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表达;同时利用这种真实体验打破受访者情感上的木讷,推动受访者做进一步感知与思考,从而得到答案。通过节目的采访,不仅为观众呈现一个多层次、丰富立体的受访者,同时也让受访者通过对话重新了解自己。
(一)走进受访者
节目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走出演播室,走进受访者社会角色对应的环境中,让受访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展示真实的自我;同时,主持人在受访者的生活环境实现对其的进行观察。
易立竞带着周杰来到稻田,打破环境束缚以降低受访者的心理防御,从而呈现周杰的另一个世界;走进马薇薇的居所,观察“老奇葩”们的相处模式,体会友谊对于受访者原生家庭伤害下的情感补偿;走进韩红的公益救援现场,跟随她一起奔跑,观察受访者在公益中生命状态。这种参与式的采访,使主持人贴近受访者的心理状态,使访问深入。
(二)带受访者走进
节目除了走进受访者的生活、工作环境,还为了深入探究,带领受访者走进新的环境,以观察他们的反应。
节目带俞灏明来到了死亡体验馆体验焚化,在这样的体验之后打开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探讨重创之后的精神重建和生死观念的蜕变;带黄晓明挑战“3 小时秘密实验”,在房间内保持3 小时的无言独处,带着受访者重新审视自我独处与自我对话的能力,进一步感受焦虑与内心的对抗;带王佩瑜来到汶川遗址,探索在庞大集体背后个人对于生命逝去的个体记忆。
节目带领观众在不同的环境下观察受访者的表情、状态和反应,尽可能去理解和呈现被访者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通过不断走进新的环境,让受访者获得新的感受,重新描绘一张自画像。
二、深入人性,超越时效
《立场》的第一期于2019年2月20日开播,但实际录制时间却在2016年12月。在时效性的面前,这档节目似乎已失去了活性,但是节目播放量却并未受到影响,这得益于节目对于采访对象和节目主题的选择。
(一)采访对象
易立竞将《立场》中受访者的选择标准概括为“有种、有料、有趣”,正是这个标准让节目摆脱时效性的束缚,不追逐爆点,也就不会轻易被下一个爆点淘汰。
2010年,俞灏明在拍摄电视剧时发生事故,深二度烧伤。6年之后,《立场》访问俞灏明,节目对于受访者的定位并非一位遭遇事故的明星,而是经历生死考验的蜕变者和重塑者;韩红近些年逐渐淡出荧幕,但却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观的转变,节目对于她的定位并非一位歌坛老将,而是一位正在探究四十不惑的人生行者。
(二)节目主题
易立竞面对采访对象,不关注八卦,无意探寻花边新闻中的是非真假,而将节目中心转向人物内心,用不断地追问与犀利冷静的目光去解剖名利场中复杂、多变、拧巴的人性。
《立场》中关注“人”,用理智客观的视角去探讨普世问题。采访演员海清,去探讨原生家庭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采访韩红,去探讨年过四十之后,生命中的变与不变;采访王佩瑜,去探讨她的性别认知,以及戏曲演员对于“戏子”宿命的抗争。
《立场》关注理性,用理性的视角去谈论人性,而不做热点的追随者,在过眼云烟中寻找永恒,观察永恒,了解永恒,引领观众在热度面前保持理智思考。
三、深入“态度”,“四不”当前
“为观众提供思想上的供养”是《立场》作为一档专访栏目的初衷,从节目的呈现来看,《立场》完成了这一愿景,这得益于节目的理念与主持人定位。
(一)节目理念
“不盲从、不迎合、不回避、不轻薄”是《立场》的节目理念,在每期视频的开篇都会加以展现,将这一信息传递给观众。为了实践这一理念,节目中践行“深谈”与“倾听”。在这个急于评判的时代,选择深谈、倾听,也是一种立场。节目还原受访者的社会角色,但同时也撕掉既往的标签,深入挖掘“人”的本质,探寻人性层面的更多可能。《立场》以冷静、客观的面相对抗“速食文化”,用态度回馈时间。
(二)主持人定位
易立竞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同样极力践行着冷静与客观,她也正是《立场》节目风格化的关键。在采访过程中,她很少有表示态度的语言或动作,没有点头,很少微笑。冷面的表情,加之冷峻、直接的“冒犯式”提问,成为了她鲜明的采访风格,也正是她的“硬核发问”,让我们无限靠近真相,也让受访者直面问题,陷入思考。主持人所耗费的脑力、体力、心力,最终都回馈到每一次提问之后,观众与受访者的内心震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