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新闻采访的实践性品格

2019-03-20翟德军湖南省辰溪县融媒体中心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信息

翟德军 湖南省辰溪县融媒体中心

实践性,是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查活动。它实质是一种调查研究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即使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即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1]这是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我们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离开了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就没有新闻,也就没有采访和新闻采访学,新闻报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起源在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在于劳动和生产的需要。新闻的出现,不是出于任何个人的臆想,不是说,有某个天才忽然想起了传递消息的需要,忽然创造了传遵新闻的方法。相反,新闻的传递乃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长过程中,在劳动和生产过程中自然地出现的…”[2]。

在对待“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这一唯物论者的观点上,现在就有人用信息论的观点来修正,认为新闻报道的不是事实,而是信息。其理由是;事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整体,说报道事突就等于说新闻具有事实的物质、能量。持这种观点的人,其探索精神是无可非议的,新闻与信息的密切关系也不可否定,但上述观点却不能令人信服,至少有两点质疑:一是难道说“事实”的报道(传播),就等于说直接装载事实的物质、能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一种臆想。既然是报道(传播),就表明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它体现了记者将物质形态转化成意象或观念形态的过程。作为新闻定义,如果不揭示这一过程就意味着它没有反映出新闻的基本属性。二是信息与消息、情报,在汉语词典中是同义词,说“新闻是信息”,无异说“新闻是新闻”尽管信息成为信息论的述语,其原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上,信息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即使是自然信息,也不例外,因为它最终也要通过人去认识。如果强调“新闻是信息,这就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在采访中只要得到信息就行,无需调查信息的本源—事实,至于信息可不可靠那就靠运气”[3]。

现在,有的记者不深入第一线,不看事实,只看材料听别人汇报、介绍。这样形成的新闻能成为真正的新闻吗?

实践告诉我们,光是听课、看书,不注重采访实践,一辈也学不会采访。但是,实践不能代替科学。如累不认真思考、研究、总结采访实践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再用来指导自己的采访活动,是不可能得到“真知”,写出好新闻来的。

一位资深媒体人在对新闻记者的一次授课中说过:媒体工作人员是什么人?是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记者和编辑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一切文章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

可是,一些初学新闻工作的同志对这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他们调查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花得很少,而写作的时间和精力却花得很多。结果,对情况若明若暗,掌握不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本来是出新闻比较多的领域,也感到没有多大搞头。一见抓到一鳞半爪的材料,就急急忙忙动笔写,对于人家送来的内部简报,就随随便便动手编。堆砌形容词,或者空发议论来“弥补”缺陷。所以,写不出比较有分量的新闻报道,有的只能反映一些表面现象,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甚至歪曲了事物的真相,造成报道失实。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的态度对待新闻工作。要做好调查研究,切忌先下结论、定框框,然后找事例作根据。我们调查研究,首要的是弄清事实的真相。因此,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听取各种不同意见,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写出符合事实的新闻报道。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查活动。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要将事实转变成新闻,就需要新闻采写。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基础是采访。新闻采写的内容、材料靠采访获得,情节、细节靠采访寻找;新闻事实的真假、曲直靠采访辨别;新闻事实的深度、广度靠采访发掘拓展;新闻事实的价值意义,首先借助采访感受认识。由事实到新闻,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因此有人说:采写新闻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4]。

记者在采访中得到了足够的材料,又分析、吃透这些材料,这样再动笔,那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因此,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当然,强调新闻采访,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新闻写作。如果不精心写作,不把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很好的用文字表达出来,新闻报道还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在重视新闻采访这个第一阶段的同时,也重视新闻写作这个第二阶段,在采访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同时思考新闻写作,就可以做到更有目的地深入采访,使采访更好的为写作服务。总之,我们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但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两者相比,新闻采访毕竟是第一位重要的工作。

新闻采访工作有它自己的特殊点,新闻记者进行新闻采访这种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使新闻报道具有新闻性、信息性、政策性、思想性、时效性、灵活性,还要生动形象。这些要求,同党政机关业务、部门、科研单位等相比,是有许多区别的。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才能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见物又见人。我们要做到古人所说的,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在人耳目,叙事——身临其境。

本人对某地电视台二周共八次新闻节目作初步统计,发现在播出的72 条新闻里,领导活动、会议新闻就有近五十条,仅有的二十几条其他新闻也只局限在县城范围内,有位同志半开玩笑说,本地新闻,十条新闻九条会,还有一条在讨论。我并不是反对新闻里有领导活动、会议新闻,但是过多就适得其反,会议报道可以多报道与会议有关的背景材料,间接地报道会议现象,效果一定会更好。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这主要是一些记者浮在上面,不跑基层造成的。实践证明:凡是调查研究做得好,注重采访的记者,就能做到胸有全局,有比较强的新闻敏感,有比较多的新闻线索;所写的新闻报道就能做到真实、准确、生动,就有力量、有权威,写出有分量的新闻来。否则,其效果就完全相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增强工作针对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融合发展、把握好时度效把准时机、节奏,把准力度、分寸,从群众口碑、社会共识上看效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5]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再一次告诉我们;新时代媒体工作者只有不断创新、改革,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认识实践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按照新闻采访的规律和方法去自觉实践,也只有舍得下苦功夫去采访实践,才有可能写出好新闻,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信息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订阅信息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