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堕落天使》的后现代主义表达

2019-03-20杜佩瑶重庆邮电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王家卫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杜佩瑶 重庆邮电大学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伴随后工业时代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思潮,产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70-8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对社会生活产生全面的影响,对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冲击。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主体消失,二是深度消失,三是历史感消失,四是距离感消失。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力的扩大,在电影领域出现了一大批带有鲜明后现代表征的电影作品。[1]学界普遍认可1981年英国导演阿伦·派克指导的影片《迷墙》被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再随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中能看到后现代主义对电影选题、创作、形式的影响。因此,从狭义上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是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表征的电影。

(一)主题上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电影放弃商业电影所重视的商业利润和主流电影的教化功能。在主题上的反叛体现在反传统、反权威、反中心,将以往避而不谈的同性恋、女权主义等边缘、敏感、前卫的话题被放置影片中心,成为建构主体。

因此,影片主人公也通常选择边缘人物或是都市小人物,构建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展现普通视角下的社会关爱和价值取向。例如周星驰导演的《国产凌凌漆》《逃学威龙》《喜剧之王》等电影,以独有的“无厘头”表现形式解构、反讽了传统价值观念,以戏谑的方式展现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性、暴力、毒品等敏感话题,但通过游戏、玩笑的方式被符号化或被消解,成为与影片内容相关的视听元素而存在。

(二)叙事上的反传统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突出的特点,在电影叙事上的表现就是:彻底抛弃传统的叙事手法,以“微小叙事”代替“宏大叙事”。[2]否定全知全能视角,丧失了传统电影的完整感和整体性,使电影创作更为自由和颠覆。

在媒介操纵下的信息社会里,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碎片化和零散化。面对新的语境,后现代主义电影有意违背线性叙事的传统,抛弃因果的逻辑关联,多用偶然性和突发性,混淆了时间、空间的概念,使时空呈平面化。人物形象不再是故事的载体,故事情节也只是一些毫无关系的事件相互衔接,杂乱无章的意象堆积。可以说,后现代电影在叙事上的反叛体现在内容、形象、文本和言说的不确定性,消解了二元对立,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局面,不需要观众去理解而应该去体验。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的电影《罗拉快跑》中没有交代任何时代背景和人物故事背景,将整部影片分割成三个部分。三个互相解构的情节走向和情节链互相颠覆分解的内部元素,这种对统一、普遍模式的放弃,把影片的反诠释的后现代特征凸显无疑。[3]

(三)表现手法上的颠覆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方式是:复制、戏仿、拼贴、挪用。本雅明他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本书中率先对“复制”这一个概念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复制在今天将生产过程吸收了进去,改变了生产的目的,产品和生产者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创作者对原有的影片进行分割,消解其原有的含义,借助后期的方式进行更改再运用,创意拼贴的形成新电影内容,赋予新的价值意义。例如刘镇伟影片《大话西游》,其中有很多的台词都是从其他电影中进行复制更改再运用的。其中最熟悉的那句台词:“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句台词就是对王家卫《重庆森林》台词的复制和戏仿。

二、电影《堕落天使》中后现代主义表征的体现

王家卫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香港后工业与殖民语境下的独特奇观。他以极具个人风格特色的影片风格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影片《堕落天使》于1995年在中国香港上映,讲述了五个行为互相交错的人物在都市的夜空下,彼此相遇后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影片在主题设计、空间设计、情节设计上都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

(一)情节碎片化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情节上的特点是反传统线性叙事,故事顺序颠三倒四、由结尾又重生开始,有意违背线性次序,表现出重要的表征——碎片化。在电影《堕落天使》中也体现的非常明显。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物,他们分别处于自己的故事线中。五条线索随意交叉,没有任何关联的组接,形成碎片化的叙事形式。这种表达形式容易让观众产生疑惑和断裂感。为了减少这种断裂感,王家卫采用了大量独白的方式来填补间隙,凭借人物面对观众自言自语实现碎片与碎片的过渡。人物之间也是通过独白的形式建立联系,天使一号(黎明饰)与搭档天使二号(李嘉欣饰)两人从未碰过面,两位角色从未共享同一空间,但将互不相关的生活场景相互拼接,形成各自通过独白构成的逻辑联系。这种多主观性的自说自话避免了全知全能的客观叙述,多重状态及叙事人的视点反复跳跃使文本呈现出独白之间相互对话的表征,显示出沟通的阻碍和自我封闭,也呼应了影片的主题。

(二)人物边缘化

后工业时期,物质的极大丰富是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与富足的物质生活相对立的则是极度空虚的精神生活,人的孤独状态与物质生活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王家卫见证了中国香港的历史变迁,所以能敏锐把握都市人群的精神气质,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观众代入到自己理想的艺术世界之中。他将创作背景放置在香港都市下,描绘出都市人的失重感,边缘人物的孤独感、中国香港人灵魂上缺乏承载的无根感,来展现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世界。

影片《堕落天使》中的五位角色都是都市下的小人物,他们没有名字,以数字为代号。人物的身份选择有着一致脉络,感情上都是一种逃避、拒绝或者害怕被拒绝的恐惧,人的内心非常敏感,脱离了群体生活独来独往,但在精神生活上又不承认自己是孤独的个体,想在他人处寻找慰藉,只能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只能游荡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之中。影片中五个人物各自单向性最后构成了一个圈,以独白的形式构建每个人物的情感细腻和隐忍内心故事。这种欲说还迎的感觉反映出后现代人群在沟通方面的障碍。

(三)空间平面化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影片的空间设计上打破了陈旧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和按日常生活时间展现的物理空间,把过去和未来、记忆和幻想、现实和神话按影片表现意念的需要随意剪贴转换,形成了滚滚涌动的意识流式的碎片情节。[4]时间观念在影片中显得特别模糊,空间也不再作为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作为表现主题的象征融入到影片之中。影片的时空关系体现在割裂与重组的空间上,以闪回、跳跃、反复取代线性叙事,没有所谓的开端、展开、高潮、结尾,更侧与用平面化的空间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在影片《堕落天使》中空间是一个致命的因素,也是叙事的核心。影片中杀手和女搭档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不能面对面接触,也就说他们无法分享同一个时间和空间。当他们最后见面的时候也成为了最后的诀别。王家卫通过并列手法将故事一点点呈现,走过地铁站、坐扶梯、打扫清洁、看电视。这种看似琐碎的并列实则体现出游戏的规则——不能见面。但最终由于感情的因素消除了空间上的距离,营造了第一次见面的共享空间,最终杀手失去了性命,女搭档失去了“他”。

《堕落天使》的创作手法具有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在国内国外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王家卫运用后现代策略对电影进行拆解,但并没有运用后现代的策略达到后现代急欲消解作者中心的本意,反而因为其鲜明的而特色和风格巩固了现代主义的所追求的风格意识,主题意识。在他运用后现代破坏整体叙事的过程中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制作出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影片,同时又构建出“作者”的主导权。现代性与后现代策略的结合,最终让王家卫成为了一种电影风格的符号,也成为了自己电影的代言人。

猜你喜欢

王家卫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王家卫:墨镜背后有故事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王家卫获颁卢米埃尔奖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王家卫携新书做客美国电影艺术学会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