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坚守与革新
——以《国际时讯》为例
2019-03-20盖奕洁山东理工大学
盖奕洁 山东理工大学
一、依赖平台优势,建立起新媒体阵地
目前,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为确保其地位不受威胁,同样应当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构建起相应的新媒体阵地[1]。这一举措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首先,能够更加贴近观众;其次,可以依托互联网为优势,实现新闻内容的更好更快传播。以当前的情况而言,由于国际新闻报道注重时效性的特点,其深度可能有所不足;而如果对于社会热点过于关注,也很有可能导致针对某个问题的持续报道动力有所下降。这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有较大关联,本质上可以划归到社会问题的角度。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全媒体理念支撑下,当代媒体并未采取行动,这也导致了不良风气的增长。此时,对于传统新闻媒体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强媒介融合趋势,实现针对新闻内容的生产与分发。
全媒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若无法完整掌握媒体平台所具有的优势,也会导致全媒体国际新闻的报道受到相应的影响。作为全媒体传播平台,特别是将移动互联网作为中心和重点的媒体平台,应当以用户需求入手进行设置。举例来说,对于把移动互联网作为中心和重点的媒体平台而言,时效性是很重要的;把文字和图片作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平台而言,评论性是非常关键的;把视频作为媒介的媒体平台应当重视真实性和还原性[2]。对于不同类型的平台而言,把控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令其能够坚持自身的特征,也可以做到规避生产内容的单一性。《国际时讯》是一档符合跨平台合作需求的节目,它以网站播放为优势,通过新媒体的途径,以专业制作为基础,采取二次编辑的特点,呈现出一种更加符合大众趣味性的模式,促使国际新闻与受众群体更为贴近。
二、立足受众的兴趣构建,增加受众黏性
确保报道态度有所转变,提升同受众的互动频率,以便于赋予节目更高的趣味性和人情味。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实现受众信息的传递,同时还促使受众黏性有所提升。推动受众黏性的提升需要国际领域的新闻节目进一步构建同受众进行互动的观念。必须对受众的需求有深入和透彻地认知,并推动节目受众黏性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国际新闻节目,应当进一步实现针对受众的兴趣构建,推动受众和节目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令个人需求得到充分表达,这样也能够促使良性循环的形成。央视新闻节目推出的《国际时讯》是一档比较重要的栏目,该节目观众都具有高学历、高收入,同时也是各个领域的精英群体。此类人群具有表达个人诉求的强烈愿望,并具备发表独立观点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在全媒体趋势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促使报道理念能够得到传播,实现对于观众的服务,也可以令节目吸引到更多的高层次观众[3]。举例来说,在这档节目当中,就叙利亚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进行报道时,主持人首先对事件进行了回顾,接下来进行分析,这也推动观众对该事件更加熟悉,令其对事件本身更感兴趣。通过专业的分析,也能够令观众针对事件有深入地了解,这其实就是促使受众黏性得到增强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资源的整合,形成统筹式的全媒体理念
在进行国际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必须通过统筹式的全媒体观念进行把控,才能推动各个媒体平台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目前,中国媒体行业仍然存在“划江而治”的情况,这也导致即便媒体拥有高质量的资源,也很难由此形成一个组织或团体。新闻媒体内部资源的有效结合,可以促使新闻媒体平台的功能与作用实现互补,进一步推动媒体基本结构的建立[4]。开展新闻素材的收集工作时,该节目始终针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实现联通,这也令新闻报道带有更强的服务性和实用性。举例来说,就大数据泄密事件开展报道时,《国际时讯》栏目从“士兵”入手,对战场进行了描画,接下来通过“软件‘绘’地图,军事基地遭泄露”的报道,将大数据泄密的来源和途径进行了有机展示。此类带有较强连续性的报道其实就是实现资源内部整合的有效途径,同时它也是国际新闻报道的良好探索模式。
四、结语
在当前全媒体的环境下,《国际时讯》栏目不但坚守了传统媒体的本质与优势,同时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行了革新。在国际范围内,全媒体新闻报道观念的实现需要国际新闻类节目实现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同时也需要开展新闻媒体的变革。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更多媒体类型的分工协作,构成科学的媒体形式。通过这种体系的构建,也可以推动受众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促使媒体行业获得进步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