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19-03-20□姚磊
□姚 磊
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适时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教育部于2015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全国各高校要认真学习并落实国务院发布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学习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各高校聘请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理论经验的学者或实践经验的人士担任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搭建并完善各高校属于自己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创业学子们提供更优质的创业平台[1]。这为对创新创业拥有满腔热忱的高校学生们提供了一切可能的便利条件。
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创新创业教育。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指出要关注创新创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应当把培养具有高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目标[2]。为了响应该号召,当前我国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创业园区或基地,其相应的创业设施也较为完善,同时通过不断地展开创业活动,为有创业梦想的高职院校学生们搭建了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条件和经验方面,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具有更为完善的基础和更为明显的优势。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但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我国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养主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本科教育更偏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更有优势。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二者在教育侧重方面存在差别,本科教育更偏向于灌输理论知识,而高职教育则更关注于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学以致用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完成操作。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特点为:不愿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动手能力比较强,对一些新鲜事物好奇也比较强,喜欢探索,有活跃的思维和爱表现的天性,比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具有大胆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也更愿意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因此,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可以充分地体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而且也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同时,对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和建设来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和实践探索中,已经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通过积累,掌握了一些经验,但整体来讲,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使得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结构比较混乱,创新创业复合型指导师资水平不高,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针对性指导不够完善。大多数学校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但距离满足高职院校实际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第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没有得到适当的系统设计和科学开发。其中,缺乏顶层设计,相关人才培养体系不系统,培养环节不成熟是不少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通病。第三,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长效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创业咨询服务虚有其表,将创新创业理论转化为实际就业应用的不多,创业实践和模拟实战提供的学习平台有限,学生不能得到延续性的指导和支持。第四,创新创业教育到就业竞争力的转化效率低,创新创业教育受众面狭窄,更多关注的是需要参加创业比赛的学生,而学生中也有一大部分只是纸上谈兵,为奖而赛,为赛而学,在最终的就业环节付诸实施者凤毛麟角。
根据目前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需要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作为主要培养原则,培养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更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组成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才能使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方向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由“能力+精神”共同作用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对“能力+精神”的全面发展是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必备能力。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以下五部分,即:专业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
1.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就是高职学生从事专业相关领域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具体包括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利用自身学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专业技术的熟练程度等,拥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不仅是创业的前提,而且是创业成功的保证。
2.学习创新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包括了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即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是否能开拓创新思维、面对新生事物是否能快速学习等。
3.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完成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并对企业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各方面的策划、统筹,使其发挥相应效用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作为高职生最匮乏的创新创业能力之一,主导了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发展。
4.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即在创业过程中,及时缓解高职学生在逆境中引发的心理压力,消除其带来的负面情绪的能力。
5.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在团队沟通协作和人际交往领域的能力。
(二)秉持精神。所谓“精神”即是指高职学生展开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精神,其中包括了创业的信心和创业的决心两方面。创业精神支配着高职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和态度,同时也对其行为的强度和方向进行了指定和规划,使其能够在实践活动的意识倾向中发挥核心作用。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精神”在创新创业中的指导作用,在研究和探讨了目前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案
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战略布局调整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教育学生需要以将学生们培养为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不同方向改革创新创业的教学方法,建立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从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结合以上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和构成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以下四点建议,来完成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的改进。
(一)通过产学研结合定位市场和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表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清楚了解和定位市场与社会的需求,以确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其中,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探索建立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新机制,最终形成创新创业项目从开发孵化、组织实施到过程管理和服务保障的一整套体系。通过加速推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促使培养目标、师资配备、素质结构与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材编撰等诸方面交互融合,实现创新创业的思维、知识、能力、素质四位一体化。
(二)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基础上建立创业价值观。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过程中,高职院校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业价值观,使高职毕业生能够敏锐地洞察周围存在的创业商机,并适时地抓住机会进行切入,主动自发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助于学生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好政府为高校毕业生搭建的创新创业资源和平台,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来讲,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也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创业活动中,对创新的需求无处不在,而创新本身又支撑着创业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有新意的想法在只重创新,忽视实践的情况下,都显得没有说服力。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把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作重中之重和必然要求。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从全局考虑,全方位地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包括团队沟通能力、管理运营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方面的水平,最终达到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水平创业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目的。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比赛,联系本校外校专家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设立管理、经济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全方位的求知学习等方式,不断完善和提高校内对学生创业知识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最终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适应创新创业的需求,使高职毕业生们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能利用专业能力,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时刻保持竞争优势;利用方法能力,不骄不躁,对遇到的问题能够认真思考,产生自己的独特想法;利用社会能力,以成熟的眼光待人接物,达到完成自我不断升华的目标。
一言以蔽之,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必须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其动态变化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更新与整合,才能完成由一般到特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经之路,而高职院校对高职创业者的教育影响力也这一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而其相对静态的特性与动态特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是使之成为学生们的一种能为,该能力能够保证高职生在校期间轻松地处理自己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在创业后的工作中即便出现各种问题也能拥有稳定应对的心理常态,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动态运行的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