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乡垃圾分类困境的对策研究——以泰州市姜堰区为例
2019-03-20梁建新
□梁建新
一、当前城乡垃圾分类的主要困境
(一)观念认知是最大制约。垃圾分类投放受居民分类意识和习惯、外在激励约束等影响,而居民主动分类投放作为最关键环节也是最难管控。全区垃圾分类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市民不具备垃圾分类的紧迫意识,在广大乡村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观念认识更是存在很大差异。虽然通过宣传,部分居民有了垃圾分类概念,但从总体上看,城乡居民对于如何分类、如何投放等实际操作性问题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垃圾分类投放的参与度非常低。
(二)源头控制是最难问题。国内“限塑令”执行多年,但效果不佳,区内城乡农副产品市场、零售业等场所普遍存在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宾馆、餐饮等行业还在使用一次性用品。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观念转变,住宅、家电更新换代,建筑垃圾、电子垃圾产量持续增加。大量小餐饮分布城乡,餐厨垃圾一直无法就地及时处理。商品过度营销包装也未完全限制。净菜上市、洁净农副产品进城,而就地生态化处置措施缺乏,导致农村有机易腐垃圾在城区越来越多。
(三)部门协作是深层次因素。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了收集、运输、利用和处理四个关键环节,必须全链条保障,才能真正落实。而目前,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部门、系统间还存在职责不明情形,分工协作的框架未形成,垃圾分类工作效能远低于预期。
(四)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不健全。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不仅需要分类投放,还需要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除公众对于垃圾投放标准不清晰之外,小区保洁人员对垃圾分类处理也存在一定问题,不少市民反映,自己投放垃圾时按照分类标准投放,但保洁人员在收集时,又将两者混合。使得居民投放垃圾时做的分类工作功亏一篑。
(五)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低。垃圾资源化前提条件是实施垃圾分类和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当前突出问题是可回收物没有全量回收,大部分价值高的可回收物被流动回收点收购,价值低的可回收物如玻璃等收得越多、处理越多就越亏本,餐厨废弃物、建设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受政府和终端产品销量影响,资源化利用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二、推进垃圾分类的思路及对策
(一)加强协调各部门领导,按照职类分工,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城管部门负责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等行业指导和监督考核,财政部门负责设立区级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引导资金,国土部门负责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保障和指导工作,环保部门负责指导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供销系统负责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规范废品收购站经营秩序,农业部门负责垃圾处理终端产品中有机产品的应用监管工作,指导镇村有机易腐垃圾就地生态处理,发改委负责研究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的有关收费政策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立项审批和投资管理工作,协调落实“限塑令”政策。经信、商务、科技、文体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城乡垃圾分类收集。一方面,区级层面要把督查考核作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由城管、环保、交通、水利、农业部门组成“五位一体”的考核模式,城管部门负责集镇考核,环保部门负责工业“三废”考核,交通部门负责公路环境考核,水利部门负责河道环境考核,农业部门负责农田环境考核,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并将督查考核结果予以通报。区财政可设立专项考核资金,根据年终综合考核得分进行结算。另一方面,各镇要强化自身检查考核,将此项工作纳入行政村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检查考核机制,明确专人,赋予职责,专司其职搞督查,实施效能监察,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迅速整改。
(三)实施强化分类,引导全民参与。从省内重点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情况来看,结合地方实际,采取强制分类措施是一项有效手段。引导居民分类投放有害垃圾,有害的灯管、家用化学品、电池以及废弃药品等家庭源危险废物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收集和集中;引导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居住社区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实施三分类,大件垃圾和装潢垃圾临时堆放场地单独设置。
(四)拓展市场渠道,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商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要求,在部分大型商场超市试点设置自动回收设施,通过积分奖励、以物换物等形式,引导居民主动交投可回收物。加强运输车辆规范化改造,增配符合密闭运输要求并有统一标识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统筹安排分类运输路线、时段和作业组织,实现规范运输。优化城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整合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供销系统、经信部门要主动与省内外市场对接,最大限度拓宽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渠道,探索解决废玻璃、废泡沫、大件垃圾等利用出路。引导支持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参与建立回收网络,健全回收体系、升级回收方式、规范回收行为、提高回收效率,促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五)运用智能化手段,打造垃圾分类生态系统。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搭建一个集成生活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居民生态积分兑换、分类收运管理、全民环保教育以及垃圾分类成果展示功能的一体化处置平台系统。泰州市已经在海陵区城南街道、城东街道、罡杨镇全域以及医药高新区部分地区启动实施此项工程,从实施效果来看,破解了目前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居民参与热情不高、分类投放困难、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无序、中转环节多、再加工环节缺少监管等难题。要积极学习借鉴泰州市区经验,以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在区内智能化小区规划建设中布局应用居民垃圾分类智能化平台系统,采集基础数据,建立小区居民垃圾分类账户,根据垃圾分类设置相应的智能垃圾箱,对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全程进行智能化监管,系统后台每次接收到相关信息后将自动生成积分,居民可将积分累计后,用于兑换相关奖励,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六)持续强化宣传,营造共治共享氛围。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力度,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宣传部门要在镇街机关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定期组织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宣传教育基地,强化党员干部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教育部门要以学校为单位开展资源环境教育,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强新闻媒体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的舆论氛围。
三、结语
推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绿化垃圾、有害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有效改善了全市城乡人居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