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政策研究
2019-03-20彭舒凌
□彭舒凌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而目前,我国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无法与其实际需求匹配。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经济、户籍体制,以及相对欠缺的公共财政投入,使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群体间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城市里体现的最为突出。“新市民”指的是农村进城务工群体、外地在校大学生群体和下岗的城镇居民群体等群体的集合,受客观条件限制,本文将“新市民”的范围限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新市民群体虽居住在城市,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对其生活造成了一定障碍与不便,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这一现象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笔者2017年12月进行的武汉市新市民公共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展开研究,明确新市民和本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差距,并提出相关政策意见。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地点为武汉市。根据武汉市各区经济发展特点和人口总数,选定了武昌区、江汉区、江夏区三个区进行调研。每个区按照45%、26%、29%的比例进行总数为200的问卷发放。本次调研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问卷182份,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为83%。同时,笔者也按照相同比例,以访谈的形式对100位武汉市本地居民进行了调研。
(二)样本情况。本次调研有效问卷为166份。166位新市民受访者中,男女比例约为6∶4;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新市民约有60%;受访者学历多集中于高中、初中或中专,两项占比总和为71.6%。行业分布中,建筑业、服务业及制造业占比分别为29.5%、16.9%、15.1%,排名前三。约六成的新市民月收入在2,001~4,000元之间;约一半的受访者在武汉居住时间较短(三年以下)。
二、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
“十二五”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作出了界定,“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由于实际操作难度等客观原因,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范围限定为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
(一)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具体项满意度评价。
1.义务教育。
(1)新市民子女义务教育水平良好,学校教学设施需要改进。据调查,有30位受访者的子女在武汉市上学。从其对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价来看,60%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约三成的受访者给予了好评。这说明武汉市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较高。但从对教学设施的评价来看,近半受访者认为学校的教学设施一般,27.4%的受访者则表示了不满意。这说明学校教学设施仍有改进空间。
(2)新市民子女入学手续便捷程度得到一定认可,但仍存在问题需要改进。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约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可其子女入学手续办理的便捷程度。其中,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其子女入学手续的办理较为方便。但也有35%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手续办理不方便,这说明了武汉市新市民子女入学手续办理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2.公共医疗卫生。
(1)新市民对武汉市公共医疗卫生认可度一般。武汉市公立医院医疗设施较令人满意,但社区医院等基层医院医疗设备不齐全。据调查,七成以上受访者在武汉市生过病。但其中40%的受访者选择了私人诊所就诊。这说明新市民对于武汉市公共医疗卫生的认可度并不高。在医疗设施的评价上,76.2%的受访者认为武汉市公立医院的医疗设施较齐全,但部分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医疗设备较不齐全,为其就近就医带来了困扰。
(2)武汉市公共医疗水平认可度较高,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尚可,但医药费用较高。从新市民对武汉市公共医疗水平的评价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给予了一般和比较好的评价,这说明其对武汉市公共医疗水平有较高认可度。在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方面,多于八成的受访者给予了认可。在医药费用方面,85.1%的受访者认为公立医院的医药费用昂贵,成为其享受公共医疗服务的阻碍。
3.社会保障。
(1)新市民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基本保险覆盖率较低。在社会保障方面,除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63.9%的较高覆盖率以外,其余社会保险的覆盖率都不高。大多数新市民受户口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等覆盖率均不到20%,这不仅对其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极其不利的。
(2)政府在新市民就业上帮助不大,新市民劳动权益受侵害的情况存在但不普遍。据调查,新市民在就业方面很少寻求政府的帮助,绝大多数新市民都是通过自己寻找或朋友介绍的方式获得工作。部分新市民由于不了解政府帮助就业的相关措施而不寻求政府的帮助。在劳动权益方面,48.2%的新市民没有遇到过权益侵害事件。当劳动权益受侵害时,过半的新市民会选择不维权,近20%的受访者会选择合法维权途径。
(二)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需求度分析。
1.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分析。据调查,武汉市新市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评价尚可,但仍存在进步空间。近七成受访者对武汉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持认可态度。为测算满意度得分,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按照“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对应10、8、6、4、2的得分,其算术平均数即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最后结果如下:义务教育满意度得分为6.60,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得分为6.67,劳动与社会保障满意度得分为5.99,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得分为6.05分。总体来看,新市民对武汉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给予了认可,但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不高。
2.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度分析。武汉市新市民群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需求较高,70.5%的受访者对基本公共服务有高需求,3.6%的受访者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较低。按照上文介绍计算结果如下:义务教育需求度得分为7.60,公共医疗卫生需求度得分为8.06,劳动与社会保障需求度得分为8.07,基本公共服务总体需求度为7.89。
3.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与需求度比较分析。从调研数据来看,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6.05分,总体需求度为7.89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落差,这表明武汉市对新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缺陷。根据各具体项目满意度的调查可以知道:在义务教育方面,受访者对学校的教学水平较为认可,但设施的齐全程度和入学手续的便捷程度仍有待改进。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多数受访者认可武汉市公立医院的医疗水平,但也认为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不够齐全,另外高昂的医药费用也对其带来一定阻碍。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基本保险覆盖率较低,当新市民的劳动权益受到侵犯时,部分新市民会因为维权渠道的不畅通而放弃。这说明武汉市对新市民劳动权益的保障和基本民生保险的覆盖率远远不够,这两大问题亟需政府的回应和解决。总体来说,武汉市对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接受度尚可,但在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方面仍存在非均衡的现象,若想获得大部分新市民的高度认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武汉市新市民与市民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差距比较分析。笔者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对100位武汉市市民进行了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同时也引入了打分的方法了解其满意度和需求度。访谈结果如下:绝大部分受访者对子女所接受的义务教育质量表示满意,对教学水平和设施表示认可,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子女入学手续的便捷程度有待改进。对于公共医疗卫生,大部分受访者认可武汉市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但部分市民认为高昂的医药费用对其生活存在一定压力。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大部分市民表示对目前自己享有的社会保障基本满意。从受访者的打分情况来看,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和需求度分别是7.01和7.85,公共医疗卫生的满意度和需求度分别是6.88和7.73,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和需求度分别是6.92和7.97,对基本公共服务总体的满意度和需求度分别是6.94和7.81,两者差距为0.87,明显小于新市民的落差。这表明,相对于武汉市市民,武汉市在给新市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
三、促进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政策建议
(一)武汉市政府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目前,提供武汉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武汉市政府,在目前政府无法完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接受社会资本的介入。通过将部分基本公共服务承包给企业或者第三组织来实施,并通过绩效管理等方式来监管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能够使公众福利达到最大化。
(二)武汉市政府应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反馈机制。公共财政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有投入、产出、消费三个环节,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当一个周期结束时,新市民的评价反馈可以对后期提供一定参考。因此,武汉市政府应对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产出消费结果进行监督和测评,测评过程需与新市民进行有效沟通,使结果不仅能真实的反映新市民所接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能间接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对财政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积极作用。
(三)国家应推行基本公共服务的属地化管理。我国共有五级财政。目前,新市民在城市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进行提供。中央或省级财政在对新市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由于其管辖范围较大,了解新市民的实际需求需要较长的时间反馈,应变效率较低。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应由城市财政提供。市级政府更容易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并能够根据信息变化实时调整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更好的促进新市民与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