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
2019-03-20周小琪史洪雷
周小琪,史洪雷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2.吉林工商学院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从当前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金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时期广大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而借助于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下的移动支付则较好地缓解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求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推动农村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一、移动支付的内涵分析
所谓移动支付是指相关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或者各种近距离传感向金融机构发送各种支付指令来产生货币支付或者其他资金转移行为,进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可以说,移动支付将各种终端设备、互联网平台、应用提供商家以及金融机构相互融合在一起,从而为用户提供各种货币支付以及缴费等金融业务和相关服务。而农村移动支付,则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各种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和平台来实现支付往来的一种金融活动,这种移动终端不仅包括手机、移动PC等,也包括了移动POS等终端和平台。
二、我国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分析
移动支付业务是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相比较于传统的现金支付等传统支付方式,其具有的便捷、省时省力等优势被广大消费者推崇,因而近年来在城市地区得到了快速普及,进而逐渐向小型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渗透。[1]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产业链也正在积极开拓市场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有效地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近年来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我国农村移动支付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农村移动支付技术加速创新,为促进农村移动支付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技术飞速发展,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智能手机这种新的移动终端正在广大农村地区加速普及。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经超过75%,农村手机普及率已经高达90%,[2]手机持有率也已经大大高于银行卡持有率,这为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各类还款、缴费支付、电信充值为代表的个人业务正加快从PC端向着移动端进行转移,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支付的快速兴起和发展为改善当前我国农村支付环境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对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广大偏远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2]
(二)移动支付在我国广大农村支付业务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随着农村移动支付服务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对于移动支付认可度的不断提升,目前移动支付在我国农村支付业务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7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显示,2017年农村移动支付在农村支付业务中所占据的份额已经十分引人注目,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的网络支付业务已经达到1 418亿笔,涉及金额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互联网支付达到122.73亿笔,涉及金额2.1万亿元,单笔金额171.11元;移动支付1 296亿笔,涉及金额42.9万亿元,单笔金额达到了331.25元。[3]同时,农村地区的各类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电话银行的开户情况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网上银行业务和金额发展较为均衡,而电话银行业务则呈现下降趋势,仅有手机银行业务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这无疑说明了近年来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兴支付方式已经从城市渗透到农村。[3]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广大城市地区相比,我国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制约性因素,农村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客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移动支付所需硬件条件不足,使用人群受限
相比于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固然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优势,如便捷方便、成本低廉等,但与此同时也对硬件设备有一定要求,例如手机等移动终端、网络信号等,缺少这些就无法开展相应的移动支付业务。移动支付要求代理服务点和广大农户均具有智能手机以及网络信号,对于老年人来说,实现这一点较为困难;同时,移动支付要求使用者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和金融知识,因此使用人群往往较为集中;再比如相应的网络服务往往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要求农民按月或者按年缴纳一定的费用方可使用,这使得部分农户可能不愿缴纳而最终无法方便快捷地进行各种移动支付。
(二)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的宣传和推广不足,农民认可度不高
认可度不高当前,金融机构及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对于移动支付的宣传和推广仍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城镇地区,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不够。因缺乏专门针对农民群体移动支付的宣传、培训,再加上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受传统消费模式和习惯的影响较深等原因,许多农民对于移动支付的认可度仍然较低。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用人群仍主要集中于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农民、各级乡镇领导干部群体以及个体经营者,普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鲜事物”仍然抱有疑虑和担忧心理,由此也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普及。
(三)对“安全性”的疑虑是制约农民接受移动支付的最显著因素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习惯使用现金以及银行转账等传统支付方式进行消费,从内心深处来说,他们认为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式交易方式以及银行里白纸黑字的转账是最安全的。许多人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人以往从未尝试过移动支付方式,对于移动支付了解得还很不充分。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移动支付便利化服务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各种可能潜在的安全问题,植入手机的各种病毒、漏洞时常见诸报端,因为各种病毒及漏洞最终导致资金丢失的新闻使得人们对这种新的支付方式怀有担忧心理。部分农村居民对于各种移动支付能否保障账户资金的安全以及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方面存在疑虑,影响了农村居民使用各类移动支付的积极性以及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四)资源整合不够,各机构之间欠缺合作
移动支付的有效开展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单位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包括商业银行、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通信运营商、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等在内的多个主体。[4]在移动支付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这些部门就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的良性发展开展积极密切的合作,从而夯实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基础,促进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有效普及。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受政策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商业银行及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往往在农村抢占市场份额,各自为政,使投入到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更加零散化。它们之间缺乏有效推进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深入合作和沟通,这给农村移动支付的长足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五)行业技术标准尚未实现根本标准化和统一化
移动支付的发展涉及到通信、金融服务机构、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等多个相关单位,因此其发展需要有统一、科学的行业技术标准作为有效支撑,进而促进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整体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覆盖城乡的、标准化的移动支付行业技术标准。以国内智能卡为例,其存在13.56MHZ和2.4GHZ两种技术标准,这也使得各种手机支付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存在兼容性和融合性较差等问题。此外,移动支付的成本依然较高,对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促进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对策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力促进农村移动支付发展,需要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各金融服务提供者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各个主体在加强沟通与合作的前提下努力从自身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移动支付在农村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加大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村居民的移动支付习惯
要想真正有效地促进移动支付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扎根落地”,金融服务提供商等各主体要首先以各种扎实有效的宣传手段作为抓手,加大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从思想层面使农村居民对其产生认可,进而接受它。一方面,政府、金融部门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实地宣传等方式,进农村、进农户,向广大农村居民宣传移动支付在促进农村及农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让广大居民了解移动支付[5];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商应着重通过设立咨询点等方式来向农村居民宣传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让广大农村居民了解移动支付的优越性。总之,对于农村居民的宣传一定要力求形式多样化,又要保障宣传的实效和作用,让移动支付真正在广大农村“得人心”。同时,各个金融服务商要努力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摸清当地金融服务和消费的实际情况,明确市场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和推出适宜农村地区的各种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邀请当地经常使用移动支付的居民“现身说法”,逐步培养他们的移动支付习惯。
(二)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的监管
进一步加强对于农村移动支付的金融监管力度,确保农民放心使用移动支付,这应该成为农村发展移动支付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一旦发生移动支付安全问题,会极大地挫伤农民对于移动支付的信心,给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农村移动支付的监管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各参与农村移动支付的主体严守相关法律法规,按规矩办事;技术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移动支付安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确保农村移动支付从硬件到软件的技术性安全。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居民进行有关移动支付安全相关知识宣传的力度,使广大农村居民在进行移动支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保护自身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上当受骗。
(三)地方政府要努力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改善农村移动支付环境
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需要一个良性的外部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体现应有的政府担当。一方面,地方政府可通过政策措施出台、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类涉农金融服务平台加强对当地农村移动支付现状的分析,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实际开发移动支付产品;针对现有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可通过政策优惠积极与当地通信服务商加强合作,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积极牵头组织各类涉农金融服务商例如商业银行、信用社、支付宝、村镇银行等就进一步推进农村移动支付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支付结算系统,逐步探索并建立统一的农村移动支付平台和体系,做大做强农村移动支付平台。
(四)提高移动支付行业技术标准,减少支付风险
相比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在发展移动支付的过程中对于各类支付风险的容错度更低。因此,在发展农村移动支付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快对移动支付整体行业技术标准的统一化、标准化步伐,降低各类移动支付风险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就这一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行业标准》,要求由中国人民银行协同其他部门加快统一全行业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以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产品的兼容性,降低支付成本,降低各种风险。
总之,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一直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短板,农村支付结算的供需矛盾相对较为突出,而在当前着力扩大内需、挖掘农村地区消费潜力的重要节点下,推动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央行等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为努力促进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长足发展,政府相关部门、涉农金融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还需要从自身入手,努力完善农村移动支付产业链。移动支付的发展对于有效弥补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努力推广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