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高职中医人才培养中应用的思考

2019-03-20杨志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师父导师育人

□金 亮 杨志伟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之前的主流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在1956年第一批中医药高等学府成立之前,中医人才的培养都是以传统的师带徒模式进行,弟子拜师学艺,在师父的指导下研读中医经典、背诵汤头,常年与师父一同出诊,通过师父的口传心授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随着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各学府的大量扩招以及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对中医教育的影响和冲击,现如今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几乎与西医教育模式无异,这无疑为中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高职中医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学习时间过短。高职中医人才培养的学制为3年,其中在校时间2年,临床实习时间1年,与本科中医教育在校时间相比足足缩短了一半,而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科目来看,并没有相应地减少所学的科目,只是减少了各个科目的课时数,这就必然造成学生学习时间过短,学习深度不够的问题。另外,学生在校时间不足,科目繁多,除上课之外,自主学习时间也相应减少。故而无论是自主学习时间还是课堂学习时间,都显得尤为不足。

(二)临床实践机会少。临床实践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只有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反复进行临床实践学习,才能巩固所学理论,才能学会应用。而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如今中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严重不足。反观中医学历教育模式形成之前的千百年来,中医人才的培养都是徒弟跟师进行临床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如今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中医高等教育模式,往往是轻实践而重理论。着眼到高职中医人才的培养,在临床实践方面更加显得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二是附属医院和合作教学医院数量少,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学习机会;三是临床带教教师工作繁忙,且往往都是一带多模式,也使得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模式与现代学历教育思想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1],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制度发展完善的共同趋势[2]。国外职业教育成果显著的许多国家,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应当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不二法门。

对于中医人才培养而言,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优势明显,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人才培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该模式是以师父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方式,其优势在于徒弟能够完整并且全面地学习师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且在这种模式下,师父的举止风范、治学为医之道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了影响。然而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缺点:偏向继承一家经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易受师父的学识和经验所影响;难以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容易使学生在知识架构方面有所局限,且易产生各家门户之见。同时,这种模式受到空间和时间的约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大规模培养需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为本质关系是基于教学中的师徒关系[3]。师徒关系跟传统中医人才培养师带徒模式的核心相吻合,也就意味着现代学徒制模式完整地保留了师带徒模式的优势。此外,现代学徒制模式还在这点上有所发挥,徒弟不止有一位师父,按照双元育人的要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徒弟应当是在学校和在企业(医学培养中是医院)各有一名带教师父,在校师父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岗位上的师父则更加注重培养徒弟的实践能力。

此外,现代学徒制注重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就这点而言,对高职中医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且必须。高职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故而人才培养要求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高职院校的中医学生在校期间,虽然诸多课程都开设了相应的实训课,但因受限于时间和实训基地等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仍然是弱项,并且,高职院校中医教师大多教学任务重,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做到临床与教学并重,大多以教学为主,这也使得教师们在临床实践方面稍显不足,故而在岗位上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医院方作为联合培养单位,会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出台相关制度对学徒进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这就比学生单纯作为实习生、见习生在临床上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现代学徒制在高职中医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方法

(一)“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应当培养“双导师”教学团队,具体到中医人才培养而言,就是学生在校应当明确一位导师,同时在医院也明确一位导师,这也称之为“双导师”制[4]。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正常完成学校规定的课业之外,还要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自主学习,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按时提交学习成果。学生在寒暑假和实习阶段,应当在医院跟随医院内导师学习,培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且也应当在医院的统筹安排下进行各科室的轮转,但期间也应当定时跟随医院导师进行学习。导师制跟普通学历教育和普通实习模式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医院内,都有明确的导师,导师的指导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督促作用;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及时从导师处取得帮助。

(二)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应当强调双主体育人这一核心。德国双元制是目前全球最典型的现代学徒制之一,其特点就是校企双主体育人[5]。高职中医人才的培养不可避免地存在学习时间短、临床实践机会少的困境,既然不能直接纵向增加学习时间,也无法短时间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训和师资等条件,那么就只能另辟蹊径。现代学徒制中强调的医院和学校双主体育人就能够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医院作为合作育人单位,学生就能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集中到医院进行临床学习,这就横向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学生在医院学习,置身于真实的诊疗环境中,跟随带教导师在岗位上进行学习,这对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学校中实训条件有限的问题,还大大增加了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因此,校企合作育人也应当是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重中之重。

(三)双主体考核。德国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学徒选拔制度,还有严格的技能评价考核制度、多主体协同治理制度等[6]。我国借鉴其经验,就应当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中,不仅要强调教与学,同时还要强调严格的双主体考核。普通的学历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需要完成每学期的学习任务,修够学分,按要求完成实习,就能够顺利取得毕业证。而普通的师带徒模式中,对是否能够出师更是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具体标准。现代学徒制中,就应当针对以上两种模式的缺陷,制定双套考核标准,来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胜任岗位的能力标准。考核标准也应当是双主体共同制定,也就是学校和医院两个育人主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核。学校方面,除达到普通学历教育模式的毕业要求外,还应当针对学生课余学习内容制定一套更高标准的考核方案。医院方面,针对岗位能力需求,侧重从实践能力方面进行技能考核,包括临床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考核。只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才能督促学生高效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结语

综上,将现代学徒制应用到中医职业教育中,简单而言可以认为是在院校教育中导入传统师承模式,做到并驾齐驱、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和提升,从而建立的适宜中医学发展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同传统学徒制一样,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传承,这符合高职中医人才培养的核心。笔者坚信,现代学徒制模式应当是今后高职中医人才培养甚至是大部分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和主流模式之一。与普通高职学历相比,现代学徒制能够更加高效地、高质量地培养高职中医应用型人才,如此才能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更多符合岗位要求的高职应用型中医人才,从而促进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师父导师育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V eraW an g
师父穿越啦
导师榜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