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探究
2019-03-20李雯娟
□李雯娟 张 妍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是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革命精神的凝聚与展现[1]。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创新教育的理念,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形式,拓宽教育的传播渠道,优化德育工作机制,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点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2],它包涵着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即思想意识形态和现实的存在物。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红色文化资源最本质的特征是“红色”,它呈现出革命性和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本土化和创新性、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点。其主要特点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意蕴内涵极其生动、感性的文化形式,是我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第二,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珍贵的精神宝藏,是一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第三,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的历史印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第四,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蕴含着重要的道德导向性,能够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教育活动。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高度契合
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思想内核上都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3]。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红色文化资源富有浓郁的革命气息和精神特质,红色文化资源彰显出最深层次和最持久的爱国情感,然而,爱国主义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而且爱国情感和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和艰辛的汗水留下来的文化,是一种永垂不朽的精神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目的是确定的,受教育主体是被动的,教育内容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发展形式是根据教育者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优秀的品质,规范人们的品德和行为,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体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红色文化的培育和传播,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富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要通过引导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培养等形式和手段,使其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使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刻的精神追求,代表者中华儿女的精气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更有助于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四、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是要注重实例教学,将激人奋进、积极进取和充满正能量的典型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不断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融合发展,使枯燥乏味、生硬难懂的政治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生动化,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增强理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亲和力,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形象,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切实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彰显红色文化的精神魅力,使大学生在欢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丰富教育形式,推进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载体建设。高校要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新媒体技术进行紧密融合,打造网络化教学,实现网上教学、线上答疑、教育主体的有效互动,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要;同时高校积极搭建红色教育网络平台,开辟专栏,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多媒体教学,不断创新教育的载体,丰富教育的形式,同时教师科学运用情境教学、榜样示范法、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做好传承与创新,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高校要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基因承载着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加大红色文化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时代性、政治性和人文性等特点。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有价值、有意义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三全育人”过程,使红色文化教育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切实增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高校要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和实际情况,加强与文化部门、科研机构、学术团队的沟通和合作,深度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研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教育因子,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理论,优化教育内容,丰富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书籍和文献,强化红色文化教育成果的研发,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切实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研讨和开发工作。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红色文化资源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机载体[4],在保证基本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高校积极开展以红色文化育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立第一第二课堂良性互动机制,实现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协同发展。通过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综上,高校要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充分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强化红色资源的实践育人功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当代青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