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以翻译课堂为例
2019-03-20邓俊丹
□邓俊丹 倪 昆
一、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实现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关注,又能给教师反馈教学信息和检验教学效果。理想状态下的师生问答应该是启发型、讨论型或者交流型的活动,而不是一问一答式的机械互动。然后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英语课堂的提问机制都相对过时,提问缺乏启发性,而学生大多对提问感到茫然或者不知所云,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这种恶性循环的现象严重违背了课堂互动的初衷,换言之,这种互动只是流于形式的假性互动,并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目标。
以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堂为例,教师希望通过课堂提问来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当堂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在本质上也是期望教师能进行有效提问,以此检验自己是否扎实掌握了所学知识。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师生共同期望的课堂提问,现实中的效果却很难达到预期值。因此,目前翻译课堂提问现状就是教师抱怨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对于翻译问题不能进行发散性思考,课堂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主动尝试翻译,而大部分学生扮演的只是陪伴者的角色。相反,学生也对教师有诸多抱怨,例如,教师的提问太宏观,不好回答。或者教师的问题比较难,没有一点提示,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还有就是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不主动思考,被动等待教师提供答案的习惯。
二、导致课堂沉默的原因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对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比较陌生。进入大学后,尤其是接触了难度系数较大的翻译课程后,学生更加不愿意参加互动,因此课堂日渐沉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层面。从学生方面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不够扎实,词汇匮乏,语法知识薄弱,所以在翻译的课堂上,学生缺乏自信。在进行英汉互译时,由于学生的中英文水平都有待提高,所以译文很难做到忠实原文。当教师提问时,学生对自己的译文不够自信,畏首畏尾。即使水平较好的学生,也担心自己的译文出错,或者不够完美,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学生对于翻译课上教师的提问总是一言不发,被动等待教师的答案。
(二)教师层面。从教师的层面来分析,教师的提问方式、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的侯答时间、叫答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都是导致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翻译课堂大部分时间提问的内容是主观性问题,而教师的提问如果比较宏观,或者缺乏引领性,学生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加上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留给学生的侯答时间不够,导致学生还没有思考清楚,教师就把答案提供出来了。对于学生的回答,部分教师只是用简单的good,well done作为评价,这在翻译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生的翻译都应该得到具体性的评价,比如哪个词用得好,哪个结构修改一下更好等。
三、有效的提问策略对翻译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从学生受益的角度来说,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翻译课程因其专业性有别于其他通识课程,因此,有效的提问在翻译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对翻译课堂师生互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展示型问题和参考型问题相结合。展示型问题也叫做是非题,学生只需回答yes或者no。这种问题的答案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主要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知识点。参考型问题也叫做开放型问题,通常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只是提供参考答案。这种问题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翻译课堂上,展示型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习得意义不大,而参考型问题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独立得出自己的答案,同时也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例如,翻译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一个原文句子提出几种不同水平的译文。如果教师选择展示型问题进行提问,那么问题可以是Is this version better or preferable?或者是Which of the following renditions is the most faithful and elegant?亦或是What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re adopted in the respective renditions?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不需要长时间思考,提出的答案也都是一两个单词就可以解决的,这对活跃课堂氛围或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都是影响不大的。相反,参考型问题就比较适用于翻译课堂。同样在分析一个句子的多种译文时,教师的提问改为Among the different renditions,what are the expressions of merits,an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se versions?这种参考型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学生要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分析各种版本译文优劣的同时,学生能够较好地体会到翻译技巧使用的效果以及如何使用翻译技巧才能得出合理的译文。因此,有效提问应该是展示型问题和参考型问题相结合,简单的知识点问题选择展示型,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选择参考型。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要作出相应调整。展示型问题可以给出相对短的思考时间,而参考型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适当增加。
(二)循序渐进型提问。教师提出一个参考型问题后,有时候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大多数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一言不发。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根据独立学院学生水平的实际情况,选择循序渐进型提问,即将前面的参考型问题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一些的提问。例如,翻译课堂上在讲解长句翻译时,教师给出一个比较长的原文句子,如果直接给学生一个参考型问题,即How to translate this sentence?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将上述问题分解成为How to divide this long sentence into several single parts?How to translate these single parts respectively?How to combine these single trans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mode of target language?问题一经分解就变得相对具体了,学生也有了回答的方向。这种类型的提问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回答分解后的前两个问题时,适当运用展示型提问,让学生有即时的参与感。一旦回答正确了,也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这有利于学生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建立自信。
(三)激励学生之间互动的提问。课堂上主要存在两种关系,即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有效的课堂提问不应该只是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还应该通过提问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营造相对活跃的课堂氛围。有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总是羞于回答或者主观上不愿参与,针对这类学生,前面两种相对有效的师生间的提问方式也并不能提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在相对放松的生生互动中,这类学生往往可以受到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影响,进而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翻译课堂为例,在讲解长句翻译时,教师将一个宏观的问题分解为三个具体的问题后,在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时可以选择师生间互动,即教师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回答。到了回答第三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最佳译文。在最后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只需按照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将几个单句的翻译整合在一起,这个问题相对容易,学生也有话可说,因此互动效果会非常好。
(四)叫答方式灵活的提问。继课堂提问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教师叫答。而课堂提问是否有效,是否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教师的叫答方式也非常关键。叫答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学生自愿回答、教师指定回答(非自愿回答)、集体回答、小组讨论等四种。在翻译课堂上,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的叫答方式应该灵活多变。针对展示型问题,可以采用集体回答的叫答方式。而对于参考型问题,则应该多种叫答方式相结合。以长句翻译的讲解为例,教师在进行长句翻译第一步,即长句拆分时,可以通过一些引导型的问题来指导学生如何拆分长句,比如让学生先找出动词,而这个问题就可以集体回答。在进行了引导铺垫后,可以接着用学生自愿回答的方式来完成长句拆分。在长句翻译第二步,即分别翻译拆分的单句时,可以选择用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定学生回答。经过讨论,学生基本上心里对各个单句的翻译都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即使教师指定学生回答也不会出现答不上来的情况。长句翻译的最后一步,即整合单句译文,则需要小组讨论和学生自愿回答相结合。这样一个环节运用了多种叫答方式,学生几乎可以全员参与,同时也可以给翻译水平较好的学生单独展示的机会,这对翻译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有相当积极的影响的。
(五)能够提供有效评价的提问。许多由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只是简单的用good,well done或者good job等表达,这对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是没有太大用处的。有效提问必须在有效评价的配合下才能完整。例如,在翻译课堂,教师对学生的翻译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评价应该具体化。针对学生译文出色的地方及时给予鼓励,对于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当面指出,并具体指导如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