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途径研究

2019-03-20武昕宇张树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一带一路民族

□武昕宇 张树峰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文明的基础、表现为外在形式,文明是文化的升华、体现其内在价值。而教育在文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先发展全民教育事业、加速现代化的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的收入水平的具体措施,例如,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推动就业、破除妨碍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体制弊端等。

国务院召开的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后,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教育的决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全面且具体部署:大幅增加对民族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教育水平的整体差距等。因此,学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当前教育系统特别是各级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凸显,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基于此,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普遍面临人才、资金、技术等难题,而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起国,中国不仅外汇储备充足,同时也能向沿线国家提供相关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支持。其中,对人才的需求是关键,而作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人口基数巨大的国家,中国有诸多先天优势。本文基于此,阐述了当前部分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同学在教育及就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语水平以及与跨种族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语言是世界上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思维和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欧洲语言人文主义代表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精神是语言的动力和内核。他说“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人自身造出语言,而自此种语言背景下,人也把自己束缚在该语言之中”。语言会在其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天然的藩篱,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人只有越过另一种语言的藩篱进入其内,才有机会摆脱母语藩篱的束缚。由各种各样使用不同母语的人类群体构成的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人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巨头不同文化特质的社会文化系统。因此,学会本民族之外的语言即意味着在已形成的世界观里找到新的出发点,并进一步获得新的立足点。

随着当前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以往世界“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意境被快速发展的交通工具和网络媒介所更替,由此而产生的世界各地、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尤其是近几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蓝图的提出和稳步推进,各少数民族与世界各地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机会也相应地增多。但由于各民族之间语言和沟通不畅,极大限制了少数民族就业、创业以及商业经营的发展空间。因此,培育好作为其自身民族群体中有思想、有文化的先进分子和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尤为重要。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目前在全国各个高校中已作为基础教学课程广泛推广,而国语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不仅在部分地区的小学、中学和高中进行双语授课,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中也全面普及。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新入学的第一年,都设置了为期一年的国语语言的学习。这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快速融入当前主流的社会、校园生活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大学四年的其他课程科目的学习做好铺垫。近代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认为:语言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结构上的区别,其区别主要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进一步取决于一个民族对过去所有生活经验的总结。比如,自公元前3世纪即游牧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维吾尔族可能会对游牧、狩猎、畜牧相关的语言运用较多,而在其生活中出现较少的农耕相关的事物,在其自身的语言表达系统中往往相应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言,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和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进行先进教育、推广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最重要的前期工作。祖力亚提·司马义在新疆南疆地区调研时发现,调研对象中的82%个体认为语言交流与劳动收入呈绝对的正相关关系,55%的被调研对象认为语言是其外出务工期间的最大障碍。因此,跨文化的语言学习不仅对其个体短期内就业、创业有帮助,对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极其有益。

三、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国外关于少数民族创业、就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起始于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理论:阐述了少数族群创业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包括缺乏可持续创业精神和能力、挖掘具有民族自身特色文化不足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和“创新创业”两大倡议,同时相继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和《关于大力推进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6月)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基于此,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出台了很多支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各民族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并融进“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始于2010年,研究进展一直较为缓慢,在2015年“一带一路”和“创新创业”的倡议发出后,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在宽度和广度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拓展。例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转变、选择的创新创业项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内容较为单一等逐渐得到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创造出了大量优美的史诗、音乐、舞蹈和绘画等,例如,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蒙古族的长调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我国目前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少数民族项目有515项,占项目总数的42%。同时,富有民族特色的、数量可观的建筑,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等也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汇聚成了中华文化,并最终造就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喜饶尼玛,2005]。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群体中的精英,在对其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其民族文化内涵,根据市场需求,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氛围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增加少数民族收入的同时,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四、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及其自身特色的文化附加值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已写入党章。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已进入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征程。在法律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在制度层面上,2016年5月,国家语委与国家民委办公厅共同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通知》,具体制定了2015~2019年期间,全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的总体方案。在法律、政策的双重支持下,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截至2016年9月,全国共建成有1.2万多所双语学校,800多万名在校学生,出版了103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227种少数民族文字期刊,且将维吾尔、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和锡伯等文字成功地纳入了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及其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提供了硬件基础。

当前,中国及世界经济进入关键的转型期、科技发展进入日新月异的新局面。进一步深度挖掘各民族自身特色的文化附加值是接下来工作的关注热点。“文化-可持续性创业”理论认为:人文精神的持续是文化持续发展的核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尺度。作者在文中提到“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素质是相互映衬的,即人文精神体现着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包含着人文精神”,“一个文化素质低劣的民族是不可能产生高尚的人文精神”。而作为传载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的数量、质量直接体现出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

五、结语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这既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也是当代中国追梦圆梦的力量之源和希望之所在。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说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目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国梦”,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发展过程[7]。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曾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018年9月21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全面总结了党在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出了战略部署,为中国的民族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事民族教育的高校工作者,一定要领会、贯通全国民族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发展和具体教育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紧密联系会议精神与民族地区教育实际及民族教育的重点工作,如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尤其是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民族地区学生就业水平;切实加强对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等少数民族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推进民族教育、提高质量水平,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少数民族工作者需要创新、拓展工作思路,实事求是地结合少数民族自身特色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机遇,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将其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好孵化器,最大化地创造、铺垫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平台,为“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一带一路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