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2019-03-20关庆华
□关庆华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智双扶”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智双扶”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逻辑完整,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高度重视扶贫“扶志”、“扶智”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扶志的作用,早在1988年主政福建宁德时就提出了“弱鸟先飞”[1]的概念。在2013年考察湖南十八洞村时特别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2]同时,他也从反面阐述了扶贫不扶志的严重后果,“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3]另外,他也高度重视扶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特别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4]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扶智才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5]
(二)准确把握扶贫“扶志”、“扶智”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指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6]“志智双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主要解决的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能力素养、技术思路,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发展信心、攻坚能力、脱贫本领、致富底气。
(三)科学认识扶贫“扶志”、“扶智”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站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角度阐述“扶志”、“扶智”的辩证关系,认为“智和志是内力、内因”[7],前者是能力、是关键,后者是观念、是基础,扶贫过程中扶志、扶智两者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只有坚持“智随志走、志以智强”的基本方针,大力实施“志智双扶”的基本策略,才能真正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彻底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二、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但也有一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影响和制约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一)思想观念滞后,不想脱贫。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有的精神颓废、自暴自弃,存在“等着送小康”、“靠人来救济”、“要钱还要物”等现象,不愿意通过劳动脱贫致富。一些地方给贫困户安排了环卫工人的岗位,贫困户没干几天就不干了,原因竟然是“丢不起那个人”。有的贫困户思想僵化,害怕上当受骗、发展目光短浅,甚至有些贫困户存在“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的自然经济状态,缺乏奋斗拼搏激情。还有些贫困户因为尝到了脱贫政策带来的甜头,装穷叫苦、相互争穷、竞相比穷。凡此种种,思想观念的滞后,导致部分贫困脱贫意愿不强。
(二)发展能力不足,不会脱贫。政治学认为,贫困不仅是物质的贫困,还是思想观念、行动能力、话语体系的贫困。一些贫困户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一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更是如此,他们往往缺乏一技之长,难以应对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挑战,更难以做出适应市场化的积极改革。一些贫困户不重视自身岗位技能的提升,对政府部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参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培训是在浪费时间、做无用功”等错误思想。有的贫困群众不重视子女教育的作用,让子女年纪轻轻就辍学打工、在家帮工,还美其名曰“早点进入社会挣钱”。凡此种种,都需在“扶智”上下功夫。
(三)生活陋习严重,不敢脱贫。少数贫困户身体健康,但是长期好吃懒做,等着政府来救济。有的贫困户甚至还为自己贫困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总是怨天尤人,无所适从。也有部分贫困户好逸恶劳、嗜赌成性,对生活缺乏目标、对未来缺乏信心,有的甚至欠下了不少债务。还有些地方盲目攀比、炫耀成风,特别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份子名目繁多以及婚丧嫁娶费用高昂等,已经成了不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严重负担。
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种种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贫困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斗志和信心,缺乏勤劳致富、实干脱贫的精神和勇气,缺乏改变生活命运的技能和本领,归根结底是在“志”和“智”方面出现问题。
三、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坚持“志智双扶”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具体来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党建引领聚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坚持“志智双扶”,关键是要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基层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切实引导贫困群众自觉地齐聚在党的旗帜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万众一心脱贫奔康。
(二)坚持广泛宣传励民志。创新宣传形式,积极选树典型,提升宣传效果,用身边的致富榜样感染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抓好宣传队伍建设,让贫困群众及时了解党中央的扶贫政策、工作举措,把党中央的关怀、党委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身边,切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坚决抵制“等靠要”思想和“慵懒散”恶习,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去。
(三)坚持文化惠民启民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激发本土文化的内生动力,努力实施农家书屋、农家影院、文化广场、远程教育等文化惠民活动,引导农村移风易俗、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创新文化宣传载体,培育本土文化宣传队伍,将党的扶贫政策理论融入文化活动,以艺术化形式展现出来,让贫困群众在观看喜闻乐见的节目的同时启迪民智,提振脱贫致富的发展信心。
(四)坚持强化培训提民技。教育培训是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领、斩断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在探索贫困农民群众教育培训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如开办农民夜校、实行农民专项技能培训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要继续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加强需求调研、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以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本领。
(五)坚持法治服务保民安。要把法治建设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特别是针对一些地区赌博、斗殴、非法集资等现象加强法律政策供给,充分发挥法治对脱贫攻坚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坚决打击城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危险因素,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同时,切实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自觉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推动形成和睦、和谐、和气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