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代审视

2019-03-20王健博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抗日抗战爱国主义

□王健博

抗战精神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御侮、百折不挠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抗战到底、争取胜利、捍卫领土完整追求民族解放的精神”[1]。抗战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在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过程中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战精神的时代解读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示,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到底的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英勇战斗的品质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已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奉献精神”[2],诠释了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百折不挠、愈挫愈奋,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内涵,[3]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素材。

(一)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战爆发后,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投笔从戎加入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不仅如此,全国各地民众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纷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日战争,加快了日伪法西斯统治的败亡。正是因为千百万中华儿女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贡献各自的力量,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抗战精神的本质是万众一心、共御外侮团结精神。“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日甚一日的亡国灭种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南京国民政府转变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全国各地民众纷纷行动起来,组织抗日武装、踊跃捐钱捐物支持抗战,给日伪法西斯统治以沉重打击,真正做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举国共御外侮,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三)抗战精神的主要特征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艰苦奋斗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战胜一切困难、坚持抗战到底的精神动力。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仅要与穷凶极恶的日伪法西斯军队作战,而且面临着缺医少药、后援不济等困难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极大地坚定了抗日军民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面对敌人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封锁包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经受住了环境、战场的双重考验,以“坚持下去,抗战必能胜利”的信念与日伪法西斯军队进行殊死战斗,直到日本法西斯宣告无条件投降,展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四)抗战精神的精髓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不畏牺牲精神。在抗日战争的14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伟大事业,以国土必将光复、人民必将解放的坚定信念坚持抗战不动摇,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伟大抗战精神,激励着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

由此可见,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不畏牺牲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4]

二、抗战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

要把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抗战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使抗战精神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教材。

(一)能够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政治认同。抗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使学生通过亲眼见之、亲耳听之直观地体验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出学校进行现场教学,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鼓舞人、教育人。

(二)能够促进高校加快实施实践育人。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要本着“融课堂课外一体,培育创新人才”的原则采取“红色体验+课堂教学”方式加快实施实践育人。抗战精神能够为高校实施实践育人搭建平台,使学生通过现场教学体验革命前辈创业维艰,认识到“守成不易,勿图务近功”,进而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到真正提升,实现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

(三)抗战精神有助于高校传承红色基因。抗战精神是红色基因的内核,其彰显了党在抗战战争中锤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结了千百万革命志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因此,高校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苦乐观有了新的认识,使学生留住红色记忆,坚定信心跟党走。这正是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之所在。

由此可见,抗战精神有利于高校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将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因此,高校要加强抗战精神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高校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运用抗战精神,必须加快推进抗战精神进课堂,依托抗战精神的物质载体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以弘扬抗战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抗战精神转化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的教育资源。

(一)高校要将抗战精神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高校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讲好抗战精神,扎实推进“抗战精神进课堂”工程,形成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抗战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体系。在实践中,高校要将抗战精神的实质、表现和物质载体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素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现实中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真切地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的历史,将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鲜活,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增强,真正激发学生勿忘历史、勿忘国耻的爱国热情,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时,要讲述抗日志士的爱国故事,从爱国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历史上是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过程中,可以运用“超星学习通”软件的“投屏”功能展现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十四年的历史过程,并以此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将抗战精神的教育功效真正发挥出来。

(二)高校要依托哈尔滨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抗战精神的物质载体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高校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学为基本途径,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把参观革命纪念馆、举办革命纪念活动、参观战争遗址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每学期组织学生到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进行体验学习,采取穿抗联战士衣、唱露营之歌、吃抗联战士饭、走抗联西征路活动,亲身体验当年东北抗联战士为独立自由浴血奋战的过程,增强爱国主义现场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活动结束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参观心得,分享参观体会,达到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行为上的互动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艰苦悲壮,铭记英烈的流血牺牲,进而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真正得到增强。

(三)高校要组织开展以抗战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寻访健在的抗日老战士活动,使学生通过寻访抗日老战士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历史,感悟抗战精神。寻访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协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确定采访人选,并动员各种社会资源,保证寻访抗日老战士活动顺利完成。在采访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录制访谈微视频并撰写寻访抗日老战士调查报告。寻访抗日老战士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访谈手记,展示寻访活动的成果,并及时对寻访抗日老战士活动作出评价,使学生深刻领会抗日精神,从而增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在实践中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顺应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趋势,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使抗战精神成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促进学生早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

猜你喜欢

抗日抗战爱国主义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爷爷的抗日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