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差异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
2019-03-20姜明飞
姜明飞
(山东省莱西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山东 莱西 266600)
中国包含多个省份和地区,这些不同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如何利用农村金融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农村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区域经济差异在农村金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作用。
1 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是包含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在内的金融活动的泛称[1]。农村金融虽然包含货币、信用等金融领域的因素,但在看待农村金融问题时,不能忽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农村金融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经营的扩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营收增收等很多方面都受到农村金融的影响,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也一直在不断推进。但是,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机制改革始终没能充分的市场化,农村金融大多数是成长于农村经济外部的,农村金融行业吸纳了农村地区的资金,但却没有充分的应用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去。在传统的农村金融研究中,一直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的不足,归结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数量不足的原因上。但是,在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中,要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差异对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同金融因素的影响。
2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
2.1 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是指在农村的区域发展中农业产值较高、农业产业链较完善、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多、农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农村地区[2]。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因素主要有金融效率、金融规模和金融风险。第一,农村金融的金融效率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效率,是指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吸纳的存款转换成贷款的能力,农村金融的这种能力越强,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就越大。高水平的存贷款转换能力,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链的完善,加快资金周转的效率。同时,对于农民来说,这有助于家庭中的闲余资金投资到其他高收益、高需求的农村生产领域中去,提高家庭的总体收入。第二,农村金融的规模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金融规模是指农民人均存款与贷款的数额之和,这一数值越大,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就越明显。农村金融的规模越大,表明当地可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改善的资金越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第三,农村金融的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风险是指农村的不良贷款在整体贷款中的比重,这一数值越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明显。不良贷款的比重越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查标准就会越高,农民在贷款上受到的监管会越严格,农民的融资能力越会受到限制。
2.2 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少、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业总产值较低、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动力不足的地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因素是金融效率和金融风险。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一方面,金融规模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吸纳外部投资的能力较差,农村经济发展对外部资金的需求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农村金融风险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经济落后地区出现了与经济发达地区完全相反的状况。农村金融风险指数越高,对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这是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活动本身就面临着极高的风险。当金融机构收紧贷款业务时,虽然会降低不良贷款比重,但同时也收紧了市场上原本就数量较少的流通资金;增发贷款,相应的不良贷款比重就会显著上升。除此之外,农村金融效率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明显弱于经济发达地区。从整体上来讲,落后地区的市场资金流通规模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没有余力进行储蓄。金融机构吸纳到的存款规模本身就有限,转化为贷款的能力自然相应较差。与经济发达地区较为相似的是,金融结构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样不明显。
综上所述,在农村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下,政府在进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时,要因地制宜的制定金融改革的适应政策。对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着力扩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扩大金融机构的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机构的金融效率。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要鼓励金融机构发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帮扶作用,建立良好的金融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