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例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9-03-20赵艳艳彭净李兰芳孟路华
赵艳艳,彭净,李兰芳,孟路华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山东 济宁 272029)
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对肺炎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无皮试要求,临床应用普遍。但根据我国2016年不良反应报告(ADR)监测数据[1],喹诺酮类是药品ADR数量排名前3位的抗感染药物之一,也是我院ADR报告数量较多的药品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017年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探讨其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我院自发上报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术语使用指南》[2]进行关联性评价,将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及“很可能”的133例病例纳入研究。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过敏史、原患疾病、药物品种、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
2 结果
2.1 涉及药品、用药剂量
133例报告中,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5 g,qd,静脉滴注)78例,占58.65%;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 g,qd,静脉滴注)35例,占26.32%;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 g,qd或0.2 g,bid,静脉滴注)26例,占19.55%;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2~0.4g,q12h,静脉滴注)3例,占2.26%;盐酸莫西沙星片(0.4 g,qd,口服)2例,占1.5%。药品用法用量均在药品说明书推荐范围内,无需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31例,占98.49%。
2.2 原患疾病及过敏史
133例报告中,原患疾病分别为呼吸道感染84例(63.16%),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3例(9.77%),发热、考虑感染性发热12例(9.02%),肠道感染7例(5.26%),皮肤软组织感染4例(3.01%),骨、关节感染4例(3.01%),术后预防3例(2.26%),腹腔感染2例(1.5%),胆道感染、盆腔感染、血流感染、牙髓炎各1例(0.75%)。既往过敏史者38例(28.57%),其中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33例,对左氧氟沙星、链霉素、磺胺类、阿奇霉素、碘造影剂过敏史各1例。
2.3 患者性别与年龄
133例报告中,男62例(46.62%),女71例(53.38%),男女比例为1∶1.14,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20~97岁,50岁以上患者77例(57.89%),60岁以上患者51例(38.34%)。见表1。
表1 133例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2.4 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133例报告中,部分报告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按累及多种器官/系统计总数为224例,第1位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85例(37.78%),第2位为胃肠系统损害,共50例(22.22%),第3位为神经系统损害,共43例(19.19%)。见表2。
表2 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2.5 按年龄统计ADR累及器官/系统
为评估喹诺酮类对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按年龄统计ADR累及器官/系统,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损害可发生在各年龄阶段,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各年龄阶段无明显差异,60岁以上患者神经系统损害27例(62.79%)、心血管系统损害13例(50%)占比较大。药物品种不同,发生神经系统损害的比例不同,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3例(35例,65.70%)、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9例(78例,24.36%)、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例(26例,3.85%)。见表3。
2.6 ADR发生时间
133份报告记录用药后ADR发生时间,最早发生在用药2分钟后,最长发生于用药11天后。按累及器官/系统进行统计,用药30分钟内发生最多83例(37.05%),1小时内发生110例(49.10%),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胃肠系统损害,静脉炎、心慌等心/血管损害,头晕、头痛、震颤、烦躁、局部麻木、视觉异常等神经系统损害。见表4。
2.7 ADR转归
133例报告,经及时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未出现死亡及后遗症。
表3 按年龄统计ADR累及器官/系统
表4 发生时间分布
3 讨论
3.1 重点监测人群
本统计中,发生ADR的男女比例为1∶1.14,无显著性差异。由于该药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3],我院18岁以下患者未使用喹诺酮类,ADR涉及到20岁以上各年龄阶段,其中50岁以上患者比例有上升趋势,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为38.34%(见表1)。98.49%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既往过敏史者28.57%,尤其是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提示既往有过敏史、60岁以上、静脉给药的患者为重点监测人群,与文献结果相近[4]。
3.2 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喹诺酮类ADR可累及机体各器官或系统(见表2),共224例,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85例(37.78%)、胃肠系统损害50例(22.22%)、神经系统损害43例(19.19%),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在各年龄阶段无明显差异,60岁以上患者神经系统损害27例(43例,62.79%)(见表3),可表现为头痛、头晕、麻木、震颤、烦躁不安、幻觉、胡言乱语、惊恐、视神经损害等(见表2),可发生在用药30 min内,也可发生在用药10天后(见表4),提示应关注喹诺酮类的神经系统毒性,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氟喹诺酮类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2017年7月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发布了关于修订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的公告,将包括中枢/周围神经系统ADR在内的各严重ADR加入到黑框警告[5],在选择用药时,应当根据新修订说明书进行充分的效益/风险分析,如果这些反应发生在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停止给药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对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不同,文献报道[6],氟喹诺酮相关神经系统ADR主要引发药物为莫西沙星、氟罗沙星和芦氟沙星,而左氧氟沙星与神经系统ADR的关联性弱于上述喹诺酮类,本研究中,莫西沙星引发神经系统损害比例高于左氧氟沙星,符合文献结论。
3.3 ADR发生时间
ADR自用药后2分钟到用药后11天均有发生(见表4),用药后30 min内发生率最高,重点监测时段为首次用药的30分钟内,与文献[7]统计结果一致。用药后30 min重点监测ADR临床表现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如皮疹、瘙痒、皮肤变色等,胃肠系统损害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心/血管损害如静脉炎、心悸、心慌等,中枢/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头晕、头痛、震颤、烦躁、局部麻木、视觉异常(视物形状异常、颜色异常),呼吸系统损害如呼吸困难、憋气、胸闷等。
3.4 原患疾病与合理使用
不合理用药增加了喹诺酮类的用药风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指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包括: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寒沙门菌感染、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等所致成人肠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及盆腔感染,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本文中,骨、关节感染、牙髓炎、智齿冠周炎等5例(3.76%),均不是氟喹诺酮类药物适应证,仍有3例(2.26%)用于术后预防感染。2017年7月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发布了关于修订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的公告:由于已有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治疗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应在没有其他药品治疗时方可使用[5]。本文中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仍需要规范。